
在上一期的讨论中提到郭德纲和麒麟剧社的演出,许多留言坚定地表示,郭德纲唱的戏不值一看,去听戏的人都是傻,大家只会冲着郭德纲本人的名气去,而不是为了戏本身。甚至有人说,郭德纲上台吃碗炸酱面也能吸引观众买票。但我认为,这种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
不可否认,郭德纲刚开始唱戏时,的确大多数观众是因为他的名气才买票的,确实可以说那时候“他吃碗炸酱面都有人来看”。但是,这种新鲜劲儿终究会过去。观众如果不喜欢你的演出,票房自然就会下滑,而不是一直有人买票看他吃炸酱面。事实上,麒麟剧社能够持续十年并且票房越来越好,背后是剧社在演出质量上的不懈努力和创新,这才是他们能够长久吸引观众的根本原因。
当然,不能忽视的是,一些不喜欢郭德纲唱戏的人也提出了他们的观点。比如,郭德纲的唱腔并不是特别吸引年轻观众。首先,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对于戏曲的唱腔并不感兴趣,靠着唱腔本身确实很难在市场上立足。其次,郭德纲所唱的京剧、评剧、梆子、鼓曲等多种剧种中,虽然他在每一方面都有所尝试,但若说他的每一门戏都已达到大师的水准,那显然是不现实的。
从唱腔的角度来看,郭德纲的戏曲大致属于“能下海的票友”水平——也就是能够听,但和行内的顶尖演员相比,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如此,由于年轻观众对唱腔的要求不再那么高,郭德纲这种“能听”的水平,反而不会让观众因此拒绝他的演出。对于观众来说,他吸引他们进场的原因,往往并不是唱腔,而是他的演出有着几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郭德纲的演出总是充满了幽默和包袱,这也是他作为当代最成功的相声演员的优势之一。即使有人认为京剧不是相声,不能仅仅为了搞笑而做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如今这个压力重重的社会,很多观众进剧场的目的,除了享受艺术,还希望能够笑一笑,放松一下。像电影中的喜剧,或者相声、脱口秀演出,都是通过搞笑吸引观众的。同样,其他形式的艺术表演,要想吸引观众,也需要融入一些幽默元素,至少要有笑点。比如评书,原本也没有搞笑的要求,但王玥波的评书演出中常常能见到单口相声的风格,生动活泼,令人捧腹。
第二,麒麟剧社的演出特别注重精心的设计与编排,总能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效果。一个关键点是剧情中融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元素。例如,在天津演出的评剧《保龙山》中,加入了当时流行的科目三元素;在京剧《济公活佛》中,台词里加入了电影《哪吒2》的经典语句。这种新鲜感正是吸引观众不断回来的原因之一。每次的剧场体验,都给观众带来惊喜,观众的猎奇心理也正是剧社吸引票房的一个有效手段。
说这些新鲜元素是否跟剧情本身有关?大部分京剧剧情本来就并不严谨。除了改编自名著的剧目,比如《群借华》、《失空斩》等,算得上完整和紧凑,其它剧目的剧情往往漏洞百出,甚至荒诞不经。例如《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台词“番邦女子在下”,显然无法经得起推敲;《大探二》剧情本身极为荒唐,甚至没有深刻的价值观支撑。其实,如果用阴谋论去解读《红鬃烈马》,可能能找到一些更合适的解释,若有兴趣,可以留言,我可以写篇专门的分析。
另一个吸引观众的特点是麒麟剧社的舞台效果,炫目的声光电技术和富有创意的舞美设计让演出变得更加引人入胜。例如,在《济公活佛》的第七本中,郭德纲与胡嘉博一起坐在空中的扇子上登场;《五方揭谛》中炫目的舞台特效,也让观众惊叹不已。这样的设计并非是郭德纲首创,民国时期南方的戏曲舞台上也有过类似的创意。比如,《探阴山》中的包公鞋跟一踢,灯光忽明忽暗,创造出阴曹地府的神秘效果,极具震撼力。
第三个特点是麒麟剧社的演出经常融入大量武戏元素,每一出戏几乎都会有热闹的打斗场面。这些武戏不仅展现了各种功夫和绝活,吸引了不少观众,尤其是现在的观众,越来越喜欢这种充满动感的场景。事实上,早在民国时期,南方的戏班就已经通过武戏来吸引观众,只有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等顶级名角,才会专注于纯粹的文戏。
总的来说,郭德纲和麒麟剧社的演出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主要是凭借这三大特点:幽默搞笑、创新设计和精彩武戏。当然,可能有人会认为,京剧本该注重的是唱腔、念白、做打等基本功,而这些只是表面上的娱乐,只有不懂戏的人才会看中这些。然而,观众的口味才是市场的主导,票房的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艺术在发展,观众的欣赏重点也在变化。如果不跟随这些变化,剧种可能就会停滞不前。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找到适应时代的道路。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