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行里从不缺会表演的人,但真正把家人放在心里、放在生活首位的人却少。于和伟就是这样的人,他的戏里充满百态人生,戏外却揣着一家人的温暖。
1971年,于和伟出生在辽宁抚顺,家里九个孩子,他是最小的老九。三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体弱无力,而大姐刚生完孩子,却把他抱过去喂奶,像母亲一样照顾他,这份亲情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切的生活。
1992年,他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那时一年学费700块,家里拿不出来,大姐咬咬牙,卖掉女儿的钢琴,凑了4000块给他。坐上开往上海的火车时,他戴着哥哥给的墨镜偷偷抹泪,怕被车上的人看出他脆弱。
北漂的日子更是艰苦,十平米的小筒子楼,蟑螂爬过床沿,冬天冷得只能裹三层被子。他跑遍各个剧组找角色,最穷的时候,口袋里只剩五块钱,连一碗热面都买不起。妻子宋林静把稳定的工作辞掉,跟着他挤火车,白天上舞蹈课,晚上接婚庆编舞的活,赚的钱全用来给于和伟买像样的衣服,让他去见导演时不显寒酸。
2003年,高希希找他演历史剧天空中反派万古碑,他把角色演到骨子里,观众记住了他。2009年,他饰演三国里的刘备,彻底走红。有人说他把刘备演活了,但很少人知道,他在演戏时,其实回忆的是小时候姐姐们护着他的样子。
在上戏的那些年,他从未闲着。白天上课,晚上去酒吧弹钢琴,给小学生当家教,挣来的几十块钱一点不浪费,全寄回家。北漂最苦的时候,宋林静变着法给他做东北菜,萝卜丝炖粉条、锅包肉,即使只有一点肉,也全挑给他。他说:“她手冻得通红,还给我织毛衣,我心里就想着,等我好了,绝不让她受委屈。”
成名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八个哥哥姐姐买房。有人说他“高调”,他摇摇头:“小时候他们省着饭给我吃,现在我能买得起,为什么不帮他们?”去年冬天,有人拍到他在抚顺帮哥哥卖包子,穿蓝围裙、戴一次性手套,给顾客找零钱,笑得憨厚。有人说“掉价”,他乐呵:“我哥苦了一辈子,我帮衬点,哪里掉价了?”
还有一张老照片,他牵着大姐在雪地里走,脚下雪踩出深深脚印,笑容比雪还亮。他说:“去年过年,我陪大姐去买年货,她走不动,我得扶着。”母亲病重时,宋林静请假回抚顺,端屎端尿伺候,比亲闺女还细心。邻居夸:“于和伟娶了个好媳妇。”他却说:“不是媳妇好,是她懂我,我最在意的,就是家人。”
他的演技里藏着太多“人间烟火”,演曹操时,他想起小时候姐姐们护着他的狠劲;演刘备时,他想起妈妈卖红薯的温暖;演吴石时,他想起北漂时妻子攥着他的手说“再坚持坚持”。那些没说出口的感激,都化作角色里的细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是家人给的底气。
有人说他“命好”,但他的好运,是家人一点一滴拼出来的:大姐卖钢琴,哥哥凑学费,妻子放弃未来,他的“好命”,是把家人的爱转化为演戏的力量,不靠天赋,只靠不想辜负。
网友评价他演双胞胎时,一个心狠老板,一个老实农民,反差大得令人记了十年。他没有浓烈东北味,却有细腻海派感;最难得的是感恩,他的兄弟姐妹亲密无间,令人感动。
于和伟的故事,是穷小子被家人托举,被妻子陪伴,靠自己熬出来的。他没忘大姐的奶水,没忘妻子的热豆浆,没忘哥哥姐姐凑的学费,这些都是他现在的根。有人问他给家人买房是不是“作秀”,他的回答藏在帮哥哥卖包子的围裙里,藏在雪地牵大姐的手里。他的本心,是把“家人”刻在骨子里,不挂在嘴上,而是通过实际行动去表达。他红了,更恋家,这样的人,怎能不令人敬佩。
)

)
)
)
)
)
晚21:30重庆卫视播出(先进典型案例心得体会))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