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成都的一家医院,高亮于一个清晨悄然离世,年仅五十五岁。他因肝病突然发作,未能度过最后一刻。高亮的父亲,高明,当时正在外地拍戏,未能赶到见儿子最后一面。高明的手机里,依然保存着一条未发出的语音消息,这条录音是在拍摄《驻站》收尾时录下的。那时,高明仍为剧组未能安装的记录仪设备而心忧。
高亮生前发给父亲的最后一条信息中提到:“观众终于看到了我。”那时,《驻站》正火,他所饰演的派出所所长大刘,令观众感到他像是身边真实的某个人。虽然高亮没能亲眼看到观众的掌声,也未曾再有机会演绎下一个角色,但正是这部剧让很多人记住了他,甚至直到他离世后,观众才开始真正了解这个人。
高亮并非专业演员出身,尽管高明是位老演员。高亮并没有依赖父亲的影响力来发展事业。在扮演基层民警的角色时,他提前半个月就到派出所体验生活,观察并模仿民警的语气与走路的姿态,甚至为此通宵修改剧本,亲自核对道具。杀青时,他已经瘦得不成样子,肝功能也出现了问题。回到家时,他告诉父亲自己只是太累,但高亮一直未曾透露其身体的真实情况。2009年,在排话剧时,高亮因亏损一百万而向父亲借钱,帮助他填补了这一窟窿,那也是高明唯一一次为儿子解决问题。而这一次,他再也无法及时伸出援手。
接到噩耗后,高明坐在沙发上久久未动,低声反复喃喃自语,“怎么会这样”。而儿媳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情绪波动,反倒是迅速行动起来,为葬礼做准备。她独自一人前往殡仪馆处理安排,又忙着通知亲戚朋友,整理高亮留下的物品,还到银行处理账户。她并没有太多的安慰话语,只是默默把高明卧室的床单换成了浅色,收拾好高亮的牛仔外套并整齐地放入衣柜,将剧本按时间顺序排好。她常说,屋子不能空着,空久了,便会显得冷清。
她了解高明的作息和血压变化,每天细心地把三顿药分装进小盒里,提前准备好温水,放在桌上,心里早已知道老头喜欢吃糖醋小排。她亲自熬糖色,调配酸甜的味道,直到恰到好处。这一切并非是在“演戏”,而是将内心的悲伤转换为日常的生活,她从不提辛苦,也不抱怨,只是默默地过好每一天。
高明一生忙于拍戏,家中的事时常疏忽,直到退休后,他才买下三套房子,想着能与家人多些聚会。然而,在餐桌上,总是空出一个位置。儿媳每周带着孙女来吃饭。孙女画全家福时,画在父亲座位上的,不是一张人,而是一颗星星,象征着爸爸在天上看着他们。渐渐地,高明也开始愿意外出活动,居委会请他背《黑炮事件》的台词时,他未看稿子,一气呵成地背了出来。后来他去新疆旅行,戴着鸭舌帽排队吃羊肉串。有人认出他来喊“高老师”,他摆摆手笑着说,“我现在只是个游客。”
在娱乐圈,像高亮这样的演员并不稀奇。他们没有流量、没有热搜,也没有鲜明的标签,但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能引发观众的反复琢磨,就像《山海情》中的马得福、《开端》里的卢警官,他们的身影在剧中出现时,观众也许没有立刻记住,但演出结束后,才会开始讨论、回味。他们不凭借外貌吸引眼球,而是依靠细节的雕琢与时间的沉淀,塑造了真实的角色。李雪健与王劲松也正是这样,他们在体制外打拼,却始终在体制内低调行事,最终通过告别让更多人记住他们的名字。
那条未发出的语音后来被人找出,大家并不感到它有多么悲壮,反而觉得它格外真实。高亮并非在表演,而是在为那些平时被忽视的小人物活一次。手机里存着那条未发送的语音,仿佛是一个未完成的任务,也像是他对工作的最后交代。虽然技术未能让他以更体面的方式离开,但却留下了这一句最实在的话。
高亮离开后,网络上的观众依然反复回放他所演绎的角色。高亮的妻子没有大肆宣泄情绪,也未四处诉苦,而是默默支撑起了这个家庭。高明逐渐开始愿意走出家门,孙子和孙女也经常来探望。这个家没有散,依然温暖,只是少了一个人,却多了一份宁静。
)
)
)
)
)
(论文检测怎么检测的))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