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原型人物的能量同频共振” 99xcs.com

本报记者 周洋 ● 陈丽华

《沉默的荣耀》让许多为台隐蔽战线英烈们的名字为观众熟知,包括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在剧中,魏晨饰演的聂曦是吴石将军(由于和伟饰演)的副官、学生,并且是“东海情报小组”的一员,最终英勇牺牲。魏晨在最近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表示,他从原型人物身上感受到了深深的能量,“这种能量跨越了半个多世纪,至今依然与我们共鸣。”这一份“能量”打动了两岸观众,正如魏晨所说:“尽管历史已定,但当它再次呈现时,依然滚烫。”

聂曦:如弦紧绷的弓

环球时报:塑造聂曦这个人物时,最需要抓住的特质是什么?

魏晨:聂曦所处的是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身处隐蔽战线的年轻人。他有进步的思想、坚定的信仰,同时也是一个乐观的理想主义者。除了工作,聂曦还有自己的家庭。在隐蔽战线工作者的背景下,聂曦的资料极为稀少。因此,我从东海情报小组的历史和老照片中寻找突破点,尤其是看到他们被押赴刑场的照片,深深触动了我——眼神中透露出炽热、坚毅的力量,面带微笑,却毫无畏惧。面对亲人、对立面,或是身处困境时,聂曦始终盯着远方的希望,这使他敢于在困境中做出重要的抉择。

剧中,聂曦有句台词:“老师,如果您不同意我跟您一起去台湾,我就算游泳,也要游过台湾海峡去找您。”他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年轻人,同时也有对家庭的责任感,不愿对妻子或师母撒谎。然而,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他却不得不隐瞒真相,这让他内心充满挣扎。理解这些内心冲突,对塑造一个立体的、非刻板印象的情报工作者形象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拍摄过程中,导演、于和伟老师以及吴越等资深演员们的帮助,使我逐步将这个人物刻画得更加深刻。

环球时报:你提到聂曦是个多面性的人物,是否在细节上做过一些设计,来体现他面对不同人物时的状态?

魏晨:每一场戏的作用和篇幅是不同的,所以会做一些调整。相比吴石将军那种从容不迫的松弛感,聂曦更具张力,像一根紧绷的弓,随时准备爆发。然而,聂曦又始终克制自己,尽量不表露情绪。他是一个刚过三十的热血青年,面对胜利时无法掩饰内心的喜悦,尤其是在和老师吴石将军在一起时,他的微笑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他传递着一种信念,“我们一定能胜利”,坚信情报工作能够减少前线的牺牲。

导演和于老师常常告诉我不要“演”出来——真正的痛苦就要表现出痛苦,焦虑就要展现出焦虑。事实上,这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毕竟是在表演。虽然肢体动作和微表情有一定的设计,但最重要的还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我努力让自己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的气氛,进而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

剧情中的“克制与留白”,角色间的“情感与乡愁”

环球时报:剧中吴石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给人很大的触动。你是如何理解这种信仰的?

魏晨:我一直在思考,聂曦为何会有如此勇气与责任感,去跟随老师吴石去台湾。其实,他完全可以留在福州等解放,吴石将军曾劝他留下,而聂曦却坚决表示,“于公我是副官要护您,于私我是学生,您教给我的信仰,必须与您同行。”他们俩是一种共同体。在当时的背景下,他们放弃了人性的趋利避害,选择了毫不犹豫、英勇就义,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性,也正是原型人物打动我的地方。为何他们如此坚定地守护自己的信仰?因为他们的目标是给中国人一个安稳、温暖的家。

我曾参演过一些历史题材和战争剧,但更多的是聚焦正面战场的故事。与此相比,隐蔽战线题材的作品内心戏和文戏更多。这部剧在表达上极为克制,许多情感通过留白来呈现。例如,吴石被捕后其中一只眼睛充血(由于狱中酷刑所致),而聂曦见到妻子时用领子遮掩伤口,这些细节没有直接呈现出来,却让观众的想象力得以发挥,深刻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剧中还有许多关于情感的寄托,比如乡愁——小钱妹妹知道哥哥牺牲后,甚至宁愿背叛,也要游回大陆家乡;以及吴石将军送给陈宝仓将军的驴肉火烧。

虽然历史已经定型,但每次呈现时依然让人感到热血沸腾。观众知道这些人物最终会牺牲,但仍然愿意跟随他们的脚步,因为这些人身上拥有能够触动人心的能量。这种能量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依然与今天的我们同频共振。能参与这样一部作品,用艺术去再现历史,我感到非常幸运。

环球时报:这种“同频共振”对我们当下的人生选择有什么启示?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魏晨:任何一部作品,不论是剧集还是歌曲,能够打动你时,一定是你从中感受到了一种共鸣。不同的人从中获得的感动不同,因为每个人的年龄、职业和性别不同,感受到的也有所不同。对于我而言,参与这个项目让我获得了很多能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这些历史故事,也充实了自己的内心。观众在观看剧集时感动得流泪,就是接收到了这些能量。当故事结束时,你会发现月亮更亮,河水更静,整个世界都显得美好。

环球时报:作为歌手和演员,双重身份给创作带来了什么不同的体验?

魏晨:这两者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歌手在有限的篇幅和旋律中去表达情感,而演员则需要在剧情的起承转合中塑造人物,核心都是情感的呈现。不过,歌手更多的是展现自己,而演员则通过光影展现不同的人物,甚至能体验到一些无法在生活中触及的生命历程,这让我感到新鲜且富有挑战性。我很愿意投入其中。当然,这种经历也反过来影响了我的音乐创作。尤其是参演了一些深具历史感和厚重感的作品后,回到音乐创作中,我能够用更加简单、直接的方式表达情感。

现实主义题材:“有原型、有根”

环球时报:外界的肯定会改变你的选角标准吗?未来你是否更倾向于复杂角色,还是更有把握的角色?

魏晨:首先,我必须被故事本身感动。如果读了剧本没有任何共鸣,即便是多读几遍也无法产生感动,那么就不会选择参与。最近我参与的作品大多是现实主义题材,尽管它们是影视化的改编作品,但都有真实的原型和根基,给了我很强的安全感,让我敢于“做减法”。虚构角色容易刻意地刺激观众,过于直白;而真实故事只要真诚地还原,观众自然会理解。真实的东西最能触动人心。未来我会更加偏向这种类型的作品,最重要的是跟随内心选择,愿意为之努力。

无论是好评还是有价值的批评,都是我成长的养分。曾经,我总是期待外界的肯定,但如今我渐渐意识到,如果仅仅为了这份肯定,那么它可能缺乏更深的意义。回头看,我在拍摄中发现的不足,恰恰是自己能够进步的地方。我也希望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