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岁的黄磊在新一季节目中,拿着一瓶药,晚上戴着呼吸机,因为他患上了中重度的睡眠呼吸暂停症,不得不放慢工作节奏。说得直白一点,尽管有着巨大的名气和财富,身体的健康始终是挡不住的障碍。一切的荣誉与金钱都无法代替健康,而当身体发出警告时,所有的工作都得暂停。
在节目中,那个平时拿手好菜的“黄老师”几乎没再进入厨房。过去,他总是在灶台前忙碌,而现在他不再是那个日夜守着厨房的人,唯一的例外是彭昱畅低血糖时,他匆忙煮了一碗面,其他时间大家只好点外卖。张艺兴看着他手里拿的药,半开玩笑地问:“是不是要告别了?”屋子里一时安静得只能听见风扇的声音。这一刻,观众第一次清晰地看到,黄磊真的老了。
晚上,黄磊戴着呼吸机睡觉,为了避免夜间呼吸暂停。白天,他则抱怨膝盖不行,跑几步就疼;腰也有问题,坐久了需要站起来活动一下。医生尹宏友提醒他,黄磊的睡眠呼吸暂停已经达到中重度,长期缺氧会增加高血压、心脏病和脑卒中的风险,甚至可能引发夜间猝死。这番话令人心痛,但也无比真实。
而最令人心酸的,是他在体力和公众形象上的双重拉扯。自从“豆角事件”之后,他在镜头前明显收敛了不少,甚至连何炅也不小心被卷入了舆论漩涡。黄磊后来坦言,这两年的种种评论让他感到“不知所措”。新一季节目里,节目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从田间地头的农活和美食,逐渐转向了排练小戏。说到底,这并不是他不想继续做,而是身体和现实都在提醒他,是时候改变生活方式了。
回顾黄磊的过往,超负荷工作并非新鲜事。早在2008年,他就曾因心脏病突发倒地,被紧急送医。那时,他白天拍戏,晚上还得赶紧改课件,睡眠时间往往只有两三个小时。身兼教师、演员、创作者多重身份的他,常常是片场端着冷了又热的茶,手心里有了长期的茧子,回家后还得哄孩子入睡。久而久之,身体累积的疲劳开始找他“讨账”。
现在,黄磊开始调整工作节奏。业内人士透露,他的身高为176厘米,体重一度高达85公斤,BMI指数曾达到27,颈围也有42厘米。现在,他的体重已经降到了75公斤,颈围也缩小到39厘米,BMI也随着体重的减少而下降。更重要的是,他的工作节奏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实行“季度工作制”,将工作集中一段时间,再休息一段时间,将身体健康放在优先位置。这不仅是公关策略,而是一个中年人不得不学会的取舍。
节目之外的黄磊,展现了更为接地气的一面。10月16日,他出现在乌镇戏剧节开幕式上,穿着白色T恤和蓝色衬衫,松垮的牛仔裤,胸前挂着工作人员证卡,站在剧院门口招呼观众。当有人喊“黄老师”时,他抬手比了个心,旁边的志愿者也忍不住笑了。他提醒大家把手机收好,别掉下去,影响演出。说完后,他双手合十,认真得像个班主任。随着观众的进入,他习惯性地数了数人数,从二十七数到二十六,再从头开始。说到底,他依旧是那个热爱戏剧的黄磊,只不过,身体的界限变得更加清晰了。
他常常回想起孙红雷曾说过的一句话:“人生无常,要珍惜。”现在,这句话显得格外切合。他们曾经在镜头前互相开玩笑,而现在,却成为彼此生活中的提醒:不要拿生命去换取效率。
我不停想问,多少次我们在疲惫时依然坚持“再忍一下”,而这“再一下”可能就变成了整整一年。当看到黄磊抱着药盒、听着呼吸机的声音时,很多人可能第一次意识到,中年人的崩溃并非瞬间发生,而是通过一次次的夜醒、一次次的抽痛、一次次的体检报告上的警告箭头逐渐积累的。节目组将厨房的烟火收了些,换成了排练厅里的台词声,这不算是失去,而是一次调整。
至于未来,黄磊的决定或许并不急于做出,是否继续录制向往的生活,最终还是要看身体的反应。在商业方面,他放慢了步伐,项目的进展也自然会变慢,但这意味着更加可持续的工作模式。观众也许会怀念他做的那锅热腾腾的菜,但我更希望他能在舞台上稳稳站住脚,在每一句台词中展现自己。
细节常常能反映出问题。在新一季的节目中,当他将屋子的钥匙交给张艺兴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轻轻点了点头。后来,彭昱畅吃完那碗面,抬头对他说:“挺好。”黄磊这才松了口气。从“我来做给大家吃”,到“你们点外卖吧”,这并不是退出,而是一次交接。当一个人愿意把“能者多劳”换成“能者也要休息”,这才是真正的成熟。
回到我们自己的日常,也许我们应该学学“黄磊式的慢”。减掉几斤体重,早点睡半小时,定期做体检,脖子粗了就量量颈围,打鼾别再当笑话。健康不是后台,不要等它出现问题,才开始重视。看到朋友第一次戴上呼吸机时的窘迫,三个月后他轻松地说“白天清醒多了”,那种变化真实得令人动容。
如果你问我最想对黄磊和那些和他一样的人说什么,那就是:人到中年,健康是唯一的通行证。别再和身体较劲,学会与时间做朋友,才是最划算的选择。愿他能放慢步伐,也愿我们都学会在该停的时候停。至于蘑菇屋的烟火,就让它偶尔亮起;戏台的灯,愿它继续为热爱而亮着。
)
)
)
)
)
)
)
)
)
)
)
)
)
)
)
(盘前机会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