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沉默的荣耀》之后,我的感觉像是喝了一瓶假酒——酒劲儿来得特别猛,让人一阵头晕,心口还堵得慌。尤其是最后那一幕,黎晴孤身一人,划着船慢慢远去。导演善心地只给了个背影,似乎在传达那种“总会有好事发生”的安慰。我们这些观众,也就顺着那股气,心里想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仿佛在血腥的故事里,咬了一口糖果,苦涩中带着一点甜。
可是,偏偏我这种人,一看就忍不住去挖那些深藏的真相。结果,这一挖,直接让我晕头转向。
什么叫“艺术加工”?这就是艺术加工。
在电影里,东海小组几乎全军覆没,只有黎晴一人带着大家的期望和致命情报奇迹般地逃出生天。这样的悲壮,我们都能感同身受,泪水与希望交织在一起,好像哭过一场,心里还能喘口气,找到一点安慰。
可是,历史,远比这更残酷。
真实的故事,完全不是剧本上那样。黎晴的原型,其实叫林志森,一个福建人,年仅三十一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档案里只有短短一行字,清清楚楚地写着:“1950年8月10日,牺牲。”这一天,死得那么干脆。
再往前看,6月10日,吴石在台北马场町刑场倒下,那个场景定格在历史的画卷中。看,历史的齿轮就这样无情地咬合着。
吴石刚走,林志森和他的战友王正均紧随其后。
电视剧为了让我们不那么痛苦,干脆把林志森的性别改了,还给他开了一张生还的船票。可是,现实呢?
林志森没有那张船票,他甚至没想过逃走。与吴石、聂曦等人的关系,早在抗战时期就已经深厚得如同过命的交情。而且,他们都是福建老乡,那条隐形的战线,比任何契约都牢固。信任与血脉相连,这种关系是无法割裂的。
吴石出事后,整个网都被撕开了个大口子。林志森没有选择逃跑,而是拿自己的命去堵这个缺口。
那么,信仰到底是什么呢?它是灵丹妙药,还是穿肠毒药?
林志森当时在东南军政长官公署担任后勤工作,这个职位相对安全,是个肥差,最适合安稳度日。可他偏偏不走那条容易的路。保密局档案里明确记录,林志森曾递给吴石武器统计表。那时,这样的举动等同于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随时可能丧命。
他并非没有怕,只是有些事,比害怕更重要。那种感觉就像是,你明知道前面是刀山火海,但你身后是妻子、孩子、家园,那是你愿意为之赌命的东西。你还能退吗?退不了,一步都退不了。
《沉默的荣耀》给我们展现了一种我们能够接受的历史故事,它告诉我们,英雄总是光辉灿烂的。但真实的历史,哪里有那么多侥幸和巧合?历史是一台冷冰冰的机器,碾过一切,连一丝痕迹都不留下。
王正均——与林志森同一天牺牲的少校副官——也是在吴石的办公室工作。看,同事、同乡,这种关系错综复杂。而正是这种牢固的信任,让他们暴露时一倒就倒了好几个人。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这部剧,味道完全变了。电视剧像是一首哀婉的诗,而历史却是篇滴血的檄文。
我们为黎晴的幸存而庆幸,但这种庆幸,恰恰就是对林志森们最残忍的注释。
所以,不要再问黎晴最后去哪了。她活下来,的确是导演的一份慈悲;而林志森的牺牲,才是真正的历史。
这个真相,不美,甚至扎心,但它有力量。它让我们明白,今天我们能安然无恙地坐在这儿刷手机,吐槽人生,并不是因为运气好,而是因为曾经有那么一群人,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替我们把所有的运气赌上了。
他们的牺牲,远比我们从荧幕上看到的要决绝得多。
这,就是我们民族骨子里的《沉默的荣耀》。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