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疾控发布11月健康风险提示 秋冬季传染病防控需加强(河南疾控发布本月重点风险提示) 99xcs.com

近期,河南省疾控中心依据传染病及相关健康危险因素监测数据,组织专家对重点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近期流行趋势和长期发展态势进行综合研判,形成11月份风险评估结论并提出应对建议。进入秋冬季,气温逐步下降,室内外温差加大,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进入发病高峰期;群众使用煤炭、天然气取暖的需求增加,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也即将进入高发期。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居民本月重点关注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流感、水痘和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主要症状为发热及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皮肤黏膜出现皮疹、疱疹或溃疡。其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等,主要通过接触患者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日用品和衣物等物品传播。该病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少数患者可伴有多种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发生死亡。近期,我省手足口病上升趋势明显,随着秋冬季来临,室内活动增加,人员接触频繁,病例可能继续上升,不排除聚集或暴发疫情出现的风险。学校和家长要关注儿童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健康监测。

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儿童在触摸公共物品后、接触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后、如厕后、进食前等应使用洗手液或肥皂正确洗手。加强环境和儿童用品的消毒,特别是对孩子的餐具、衣物、玩具等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并对家里地面、桌面、门把手、床围栏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接种EV71疫苗能预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建议6月龄以上儿童尽早接种EV71疫苗,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儿童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应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避免与有发热、出疹的儿童接触。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如发现儿童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疱疹,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托幼机构、学校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做好室内通风消毒工作。如果发现病例异常增多时,要立即报告当地疾控部门和教育部门。

诺如病毒具有传染性强、传播快、免疫保护时间短和全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最主要病原体,可通过污染的水、食物传播,也可经气溶胶吸入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感染,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和生食的蔬果类是引起感染的常见食品。随着气温降低,人员室内聚集增加,诺如病毒传播风险上升,逐渐进入高发季节。各类学校、托幼机构、医养中心、餐饮娱乐场所等人员聚集单位和场所发生诺如病毒感染聚集性或暴发疫情的风险上升。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注意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尤其是饭前便后、准备和加工食物前。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和未经消毒的奶,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应深度加工后食用;水果和蔬菜食用前应认真清洗,不吃不干净的水果和蔬菜;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叉污染;确保水源的安全,不喝生水,桶装水的选用应符合卫生标准。被患者呕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环境或物体表面,应由经过培训的人员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在处理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和消毒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以及橡胶或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清洁和消毒双手。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突起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疲弱乏力等。主要通过感染者说话、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在人群密集或通风不良的密闭环境内,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目前,我省流行性感冒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随着传统流行季到来和近期气候转冷,流感活动可能会逐步上升,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可发生暴发疫情。

防控流感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接种流感疫苗,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优先推荐医务人员、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养老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孕妇、6~59月龄儿童、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监管场所等重点场所人群接种。建议所有≥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如发现发热、咳、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热和疲劳等现象,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诊,如确诊为流感,及时告知班主任,便于学校做好相关防控工作。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正确洗手,做好手卫生。流感高发期间,减少或避免去公共场所或人多的地方,如果必须要去,佩戴好口罩。出现流感症状后,咳嗽、打喷嚏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然后洗手;尽量避免接触眼睛、鼻或口。家庭成员出现流感患者时,要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尤其是家中有老人与慢性病患者时。增强体质,锻炼身体,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强健身体,增强免疫能力。托幼机构、学校、家庭、医院、工厂、养老院等集体单位容易出现聚集性疫情。应加强这些重点场所的日常通风、清洁、消毒工作,一旦出现疫情及时处置上报。

水痘属于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患者在出疹前1-2天到皮疹结痂干燥为止均有传染性,患者的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内均含有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用品传播。我省每年4月~7月、11月~次年1月为水痘流行季节,根据往年的流行特征,水痘疫情将进入高发期,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发生聚集性或暴发疫情的风险增加。

积极推进2剂次水痘疫苗接种,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最直接、最经济的防控措施。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多数发生在中小学和幼托机构,建议加强水痘疫苗接种,提高水痘疫苗接种率。避免接触水痘患者,如果家中有人患水痘,应避免与其接触,尤其是儿童和孕妇等易感人群,直到所有水痘结痂。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保持通风,避免接触水痘患者的分泌物和痂皮等。每天要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家庭和学校环境清洁,定期消毒可能被病毒污染的表面。

随着天气逐渐转冷,群众使用煤炭、天然气取暖的需求增加,且人们多紧闭门窗,室内通风不良,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也即将进入高发期。发生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场所为家庭,包括使用煤炉、炭火等进行取暖的居所,安置燃气、煤气热水器的卫生间或淋浴房,使用燃气、煤气灶具的厨房等。此外,使用小型油、汽发电机的车库、地下室以及密闭的空调汽车内也是高危场所。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症状主要与机体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有关。轻度及中度中毒后迅速脱离中毒环境并及时抢救,一般无后遗症状。重度中毒患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可有严重后遗症。

注意采暖安全,寒冷季节如有条件尽量选择集中供暖。家中使用燃气、煤气灶具或小型油、汽发电机时,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最好安装一氧化碳探测器,并定期检查维护。避免在密封空间内烧炭煮火锅、围炉煮茶等,不要紧闭门窗,保持室内通风换气。一旦发生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应立即开窗通风,同时迅速将中毒者转移至空气新鲜且通风良好处。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尽早进行高压氧舱治疗;对于出现呼吸及心跳停止的危重患者,应立即给予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