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聚机器人打造的全球首个5G-A人形机器人火炬手“夸父”亮相十五运火炬传递仪式。
10月30日,乐聚机器人母公司乐聚智能(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券商为东方证券。乐聚机器人方面也向南都记者表示:“目前公司的上市计划正在推进中。”
实验室里走出来的具身智能独角兽
今年9月,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宣布更名为“乐聚智能”,外界普遍解读为冲刺IPO前的股改动作。10月22日,乐聚机器人官宣完成近15亿元Pre-IPO轮融资,由深投控资本、深圳龙华资本、前海基础投资、石景山产业基金、东方精工、中信金石、中证投资、合肥产投、中美绿色基金等联合投资。
据介绍,本轮融资将用于强化核心技术研发、深化产业链布局、完善产业场景应用,旨在推动人形机器人迈向大规模量产与多元化场景应用的新阶段。
过去两年,国内具身智能赛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向资本市场。从“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到“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再到正筹备IPO的宇树科技、乐聚机器人、智元机器人等,似乎预示着具身智能赛道的竞争正在迈入规模商用的新阶段。乐聚机器人成立于2016年,是国内较早一批入局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创业公司,其成立以来,经历了天使轮、Pre-A、A、B、C、Pre-IPO共6轮融资,10月的15亿元为单笔最大的融资,另有两轮融资未披露。
而作为继宇树科技之后,国内第二家公开推进IPO进程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外界普遍认为乐聚机器人的估值已经超过10亿美元。再从市场规模来看,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累计部署量有望达10亿台,对应市场规模将突破5万亿美元。而目前国内的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的估值已普遍超过1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乐聚机器人也是一家成功跑通产学研转化路径的企业,其出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
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冷晓琨表示,乐聚机器人没有一个核心总部的概念,很多核心研发在哈尔滨实验室,很多供应链生产也在山东、浙江。而在深圳的最大优势,就是供应链齐全,人才多。“我们注册在深圳,但是人形机器人是产业链很长、集成度最高的一种形态,某一个地区没法满足人形机器人完整的生产,必须是一种全国各地优势协同的范式。所以说,我们在各地都有研究院或者生产或者配套,但是我们核心设计在深圳,注册在深圳。”
冷晓琨表示,2016年到2026年左右,乐聚机器人的第一个核心突破就是步态算法,让人形机器人像人一样走路。
冷晓琨认为,人形机器人的爆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像博士一样聪明,像家电一样便宜。”一个是指它的智能化,一个是指它的产业化,这两个条件同时达到的时候,人形机器人就会爆发,就会进入到千家万户。
融资热潮加速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商用
在乐聚机器人完成15亿元的Pre-IPO轮融资计划中,南都记者注意到,有一个明显的信号,就是砸钱推动人形机器人迈向大规模量产与多元化场景应用。
今年3月,人形机器人的商用问题曾引发讨论。争论的背后,折射出一个共识:能否规模化商用将决定一批人形机器人公司在下半场的竞争中,能否跑出来。
在此背景下,一批具身智能企业正排队冲刺IPO。宇树科技、乐聚机器人、智元机器人都是如此。与此同时,乐动机器人、卧安机器人等也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而今年频频出圈的众擎机器人、智平方、逐际动力等深圳机器人“十三太保”,上市或只是时间的问题。
据IT桔子统计,截至2025年8月底,国内机器人领域一级市场融资额已达约386.24亿元,约为2024年全年212.54亿元的1.8倍。其中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相关融资超过50起。而深圳,仅2024年就有34家机器人企业成功上市,数量居全国第一。
融资与IPO热潮的确在加速人形机器人走向规模化商用,但也需警惕资本泡沫与“催熟效应”。当前多数人形机器人仍以展演、示范为主,能否在制造、服务与家庭等核心场景实现稳定落地,仍待验证。协作机器人虽已在部分工厂批量部署,但ROI回收周期偏长、复购动力不足;四足机器人主要活跃于科研教育,难觅刚需场景;家庭机器人则受制于需求不清与支付意愿薄弱。资本热度与产业化进度的不匹配,仍是摆在行业面前的关键矛盾与挑战。
采写:南都记者 程洋 受访企业供图
)
)
)
)
)
)
)
)
)
)
)
)
(大拉皮切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