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9日下午,我有幸参加大理机关讲堂第四十一讲,西南林业大学马云强老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及应用”为题展开专题授课。讲座围绕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AIGC及应用、AGI Agent及发展等核心板块,系统阐释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演进现状、多领域应用场景、实践案例解析及未来趋势展望,为在场学员打开了技术赋能工作的全新视野。
当前,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正处于爆发式发展阶段,依托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构筑的技术底座,人工智能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的新生态加速成型。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行动,明确了以技术创新激活产业新动能、推动数字经济深化发展、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战略路径,这也让本次讲座的学习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课堂上,马云强老师的讲解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在阐释生成式人工智能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他结合大量生动案例,演示了技术在工作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从运用提示词实现DeepSeek高效搜索,到借助工具快速制作PPT、生成流程图与视频,甚至创建个性化数字人,让抽象的技术变得可触可及。同时,老师也着重分析了各类人工智能软件的局限性及使用注意事项,特别强调政府机关工作人员需结合工作特殊性,严格落实文件保密要求,严防信息泄露风险,为规范使用技术划出了清晰边界。
近三小时的课程虽已落幕,学员们却仍意犹未尽。此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大家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维度,更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在工作中规范、高效运用新技术提质增效,更好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为大理州住建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我更从中捕捉到推动大理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创新的新契机。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长期以来,我们深刻认识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绝非对古建筑、古街区的简单修缮,而是对城市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和地域特色的传承延续。如何跳出传统保护模式,借助新技术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此次学习让我意识到,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方式或许可以积极吸收借鉴新技术,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注入科技活力。
大理作为拥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境内富集多元历史文化资源:大理古城的街巷格局、崇圣寺三塔的建筑艺术、喜洲古镇的白族民居、剑川石钟山石窟的雕刻瑰宝、巍山古城的非遗传承,涵盖古城聚落、宗教建筑、石窟艺术、传统村落等多种类型。这些资源是大理的独特标识,是大理人民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未来,我们可探索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数字化建档、保护方案模拟推演、历史文化资源活化传播等场景,既守护好文化根脉,又让大理在现代化发展中保持独特魅力,为大理州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作者:州住建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 陈韵霖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