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研究发现阴离子β-淀粉样蛋白和α-突触核蛋白的寡聚体和种子能够渗透到内皮单层的细胞旁间隙,并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形成微观间隙。这种现象被称为淀粉样蛋白诱导的内皮细胞渗漏,源于带负电荷的淀粉样蛋白聚集体(小于100纳米)与维持脑血管系统完整性的血管内皮细胞-钙粘蛋白二聚体之间的直接分子相互作用。与先前描述的涉及氧化应激、炎症或细胞凋亡的机制不同,内皮细胞渗漏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生物物理过程,伴随异常的黏附连接信号传导,但独立于内吞作用、活性氧产生或细胞死亡。内皮细胞渗漏的鉴定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和病理学意义。它为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2型糖尿病中淀粉样蛋白病理的全身播散和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机制。
来自中国澳门大学Zhen Yuan团队认为,内皮细胞渗漏可能促进系统性淀粉样变性中观察到的血管浸润,而文献中关于致病免疫球蛋白轻链聚集体的构象尚不明确。通过破坏神经元粘附分子复合物,内皮细胞渗漏可能进一步损害突触神经传递,加剧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该团队提出淀粉样变性和寡聚体介导的脑血管损伤的缓解策略:原则上,可以通过利用靶向肽-拮抗剂相互作用来抑制淀粉样变性中肽-肽相互作用,从而减轻淀粉样蛋白寡聚体的不良反应。一系列其他策略涉及小分子拮抗剂(例如姜黄素)、肽(例如 β 折叠“破坏剂”,其灵感来自β-淀粉样蛋白的淀粉样变性核心)、金属离子(通过与淀粉样蛋白原纤维螯合)、单克隆抗体(例如仑卡奈单抗,其靶向原纤维,一种曲线毒性低聚物)或纳米颗粒/复合材料(例如由牛奶蛋白 β-酪蛋白稳定的金纳米颗粒)。虽然这些策略在减轻淀粉样变性方面表现出色,但它们在体内的执行受到递送不良、淀粉样蛋白的翻译后修饰以及淀粉样蛋白聚集体随时间推移形成的异质动态蛋白质冠的阻碍。
文章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杂志发表。
文章来源:Huang Y, Xu M, Yuan Z, Ke PC (2026) Pathogenic landscape shaped by cerebral amyloid oligomers. Neural Regen Res 21(7):2824-2825. doi.org/10.4103/NRR.NRR-D-25-00557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