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NMO科技】未来的手机将走向何方?面对这一问题,各大手机厂商正以不同的技术路径给出各自的答案。华为将其押注于折叠屏形态,近年来持续加码该领域,从双折到三折,不断探索屏幕延展的边界。然而,作为全球出货量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苹果显然选择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截至2025年9月,苹果仍未推出任何折叠屏设备,而是另辟蹊径,推出了一款名为iPhone Air的全新产品。这款机型以极致轻薄为核心设计理念,机身厚度仅5.6毫米,重量控制在165克,成为当时最薄的旗舰智能手机之一。
在苹果的引领下,2025年手机行业迅速掀起一股“超薄风潮”。主流厂商相继跟进,多款国产超薄手机相继立项。然而市场反馈却给这股风潮泼了冷水。
苹果的滑铁卢
苹果作为全球手机行业的领军者,其推出的iPhone Air本被寄予厚望,然而市场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自2025年上市以来,iPhone Air销量表现低迷,首周激活量仅约5万台,远低于预期,被业内评价为“相当惨淡”。预售热度也远不如iPhone 17其他型号,预购发货时间无需等待,这与Pro系列供不应求的火爆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面对如此惨淡的市场反馈,苹果不得不做出供应链调整。因需求低于预期,供应链已开始缩减产能,预计到2026年第一季度产能将削减80%以上。同时,苹果计划在2025年底前削减iPhone Air约100万台产量,转而提升iPhone 17系列其他机型的产量。
深入分析iPhone Air销量不佳的原因,功能妥协是首要因素。为了追求极致的轻薄设计,苹果在电池容量和影像配置上做出了明显妥协。这使得iPhone Air的基础性能弱于同系列标准款,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于手机续航和拍照功能的基本需求。在当今社会,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长时间的使用场景对电池续航提出了更高要求,而iPhone Air在这方面的不足,无疑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eSIM落地受限也是影响其销量的重要原因。在国内,eSIM必须线下激活,这一繁琐的流程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与传统的实体SIM卡相比,eSIM本应带来更加便捷的使用方式,但线下激活的要求却使得这一优势大打折扣,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和时间成本,导致部分消费者因此放弃选择iPhone Air。

定位尴尬同样是iPhone Air面临的一大难题。其定价介于iPhone 17标准版与Pro系列之间,既缺乏入门级产品的价格优势,又未具备旗舰机型的完整配置。对于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来说,iPhone Air的价格相对较高,不如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入门级产品;而对于追求高端体验和完整功能的消费者而言,iPhone Air又无法提供与Pro系列相媲美的配置,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定位,使得iPhone Air在市场竞争中陷入了两难境地。
此外,网传信息显示,三星已正式放弃S25 Edge产品线,取消了下一代S26 Edge的发布计划,并重启代号“M Plus”的S26+研发,以确保资源集中于更受欢迎的Ultra机型。
观望的小米
作为国产手机行业的代表,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兼手机部总裁卢伟冰不久前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对于“Air手机”这类超薄机型的看法。他表示,从产品设计角度看,Air手机是非常大胆的创新尝试,值得肯定。但极致的薄的确会带来用户体验的牺牲,包括续航、散热、性能、相机等方面。从实际的销售情况来看,Air手机确实是非常小众的产品。更重要的还要看过段时间后,用户持续使用的比例。

此前曾有消息称小米也在筹备类似的轻薄机型,但结合卢伟冰此次表态,可以看出小米目前更倾向于采取观望态度。小米的这一决策并非盲目跟风或错失机遇,而是基于对市场现状和用户需求的深入思考。在当前超薄手机市场尚未成熟,消费者反馈不佳的情况下,小米选择谨慎行事,等待市场进一步发展和用户需求更加明确后再做出决策,无疑是一种明智之举。
超薄手机的硬伤
综合苹果等超薄机型的失败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超薄手机存在诸多缺点与硬伤。首先,在功能方面,为了实现极致的轻薄,厂商往往不得不在电池容量、影像配置、散热性能等关键方面做出妥协。这使得超薄手机在续航、拍照、长时间使用稳定性等方面表现不佳,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于手机综合性能的高要求。

其次,用户体验方面存在诸多不便。例如eSIM的线下激活流程繁琐,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和时间成本;轻薄设计可能导致手机手感不佳,握持舒适度降低;在散热方面的问题,可能会使手机在长时间使用或运行大型程序时出现发热严重的情况,影响使用体验甚至对手机硬件造成损害。
再者,市场定位困难也是超薄手机面临的一大挑战。受限于工艺要求,超薄手机往往定价较高,介于入门级产品和旗舰机型之间,这使得其目标客户群体难以精准界定。既无法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又难以满足追求高端体验的消费者需求,导致市场空间狭窄,销量难以提升。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