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问你个问题,人老了,到底算谁的福气?
这事我今天看到新闻的时候,心里真有点发堵。杨振宁去世,享年103岁,这个数字本身就带着时代的分量。可舆论一边倒地在心疼翁帆,说她49岁,没孩子,守寡了,晚年要孤单。我倒觉得,这些担心吧,有点浅。
先不说别的,翁帆不是被生活蒙在鼓里的人。她当年嫁给82岁的杨振宁,那可是2004年,全国都在讨论的事。那年他们公开结婚,杨振宁还在清华任教。按照公开资料,他的原配杜致礼在2003年病逝,婚后第二年他就带着翁帆回国。那会儿网上各种议论,说什么“爷孙恋”“功利婚姻”。但现在回头看,她其实比谁都清楚自己在干嘛。
他们俩当时的婚姻协议里就写明,不生育、不争财产。这个细节不是我编的,是杨振宁本人在访谈里说过的。杨振宁有三个子女,全都在美国,比翁帆大,最大的比她还大10岁。2004年他还说过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翁帆是上帝给我的最后的礼物。”虽然我不信这个说法,但听得出那是真心话。
很多人觉得她亏,其实她没亏。你想啊,一个82岁的科学家,身体再硬朗,也需要人照顾。翁帆是当时的汕头大学教师,硕士学历,后来读博。她不是没选择,是清楚自己在这段关系里能得到什么。杨振宁给她的不只是名分,还有资源、地位和信任。她这21年,跟着他参加各种国际会议,接触到的层面,不是普通人能想的。
我查了下,杨振宁的资产主要在海外和基金会,公开资料显示,他晚年收入包括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的退休金,还有美国科学院的学术津贴。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有法律安排。换句话说,他不可能让翁帆“无依无靠”。而且杨振宁的子女和翁帆关系其实不错,早在2015年的采访中,杨振宁就提到,子女都支持他再婚(来源:清华大学官方访谈)。
但话说回来,感情这种事再理性,也会有空洞。
人死了,房子再大也是空的。
这是她现在的处境。
你想象一下,她49岁,一个人守着两代人的房子。朋友圈一发就是追思文字,留言全是“节哀顺变”。这不是同情,是尴尬。没人知道她晚上到底怎么过。她年轻时被骂是攀附老科学家,现在人走了,又被骂成“守寡女人”,两头都不讨好。
可如果你仔细看她这21年,她没有消费这段关系。没有开口要代言,没有出书,没有上综艺。她在清华、港中大都有兼职教学,还继续做研究。一个人能在这样的舆论下守到靠的不是爱情童话,是极强的心理建设。
我甚至觉得,她这一代知识女性的婚姻观,很值得想一想。那时候社会刚从传统婚姻观里走出来,女人嫁得比自己年长几十岁的男人,还得被当成笑话看。可翁帆自己说过一句话:“婚姻不只是年龄问题,是精神伴侣问题。”你听听这话,听着轻,可她是真这么活的。
杨振宁去世之后,社交平台上有人说:“她守了一辈子清醒。”我觉得挺准。她没被爱情冲昏头,也没被舆论带跑。现在她49岁,人生还能重启一次。就算不结婚,她完全可以回到学术界继续干,或者转去公益领域。她懂英语,懂学术,有资源有视野,这样的人不会被困在悲情剧本里。
现实不会这么浪漫。
她未来的孤独感,是实打实的。
但她早就算到了。
所以我现在再看这场新闻,反而觉得,这不是翁帆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我们看待女性的方式太窄。我们一边说她伟大,一边又盼她哭。我们想看她“苦情”,好让这段跨世纪婚姻显得合理。可她不哭、不闹、不表演,我们就不习惯。
真要说最难的那一刻,不是现在。是她那天早上推门进去,看到那个她照顾了21年的老人已经不再呼吸。那一瞬间,她知道一段时代彻底关门了。
我挺想知道,她接下来会去哪。
是继续留在清华那栋老房子里,还是干脆离开北京?
反正这世界还挺大,她也该活成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