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主播邹韵:接替撒贝宁龙洋首次主持文化节目,网友反馈却一般
2025年央视综合频道新推出不少节目,由撒贝宁和龙洋主持的《中华考工记》的就是其中之一,该节目早于8月份开播,已播的3期反响平平。10月底播出的第4期,主持人迎来了一位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邹韵,这位以沉稳知性、国际视野著称的新闻主播,首次担纲大型工业文化节目的主持。这不仅是一次寻常的人事轮换,更是一次颇具象征意义的主持人跨界实践,折射出央视在人才培养、节目创新与文化传播层面的新思考。
邹韵的这场首秀,如同一扇窗口,让我们窥见了主流媒体人在时代浪潮中的自我迭代与价值拓展。邹韵留给观众的经典印象,是《高端访谈》中与全球政要、思想领袖的从容对谈,是《24小时》里对国际风云、社会万象的精准梳理,以及主持人大赛舞台上的动情落泪。新闻节目的历练,赋予了她严谨的逻辑、清晰的表达、快速的应变能力以及对信息核心的精准把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些特质,在她转型文化节目主持时,却成为了桎梏,没有转化为独特优势。
《中华考工记》聚焦“纺织工业”,非常考验主持人邹韵的信息整合与叙事能力。面对从千年“妇功”到当代“智造”的宏大主题,邹韵并未流于表面的文艺表演或技术罗列,而是以新闻人特有的穿透力,将古代纺织技艺的发展脉络、当代前沿科技的突破性成就,进行了有机串联和深入浅出的解读。她与嘉宾的互动,提问切中要害,既能引导专家学者阐述技术内核,又能启发艺术家畅谈创作感悟,更能与胡兵等艺人进行恰到好处的交流,使专业内容不失趣味,文艺表达不离核心。
此次首秀,对邹韵而言是一次全方位的挑战。相较于新闻演播室的相对单一语境,《中华考工记》的舞台融合了访谈、对话、文艺表演、现场展示等多种元素,要求主持人在不同角色间灵活切换。邹韵需要同时面对行业专家、文艺嘉宾和演艺明星,这意味着她必须在学者般的求知、朋友般的交谈、观众般的欣赏等多种状态中自如转换。播出效果和网友反馈来看,邹韵上升的空间还很大。她与三方互动末能“恰到好处”,仅保持了新闻主播应有的庄重与分寸感,缺少亲和力与融入感。
邹韵接棒龙洋、撒贝宁主持《中华考工记》,其意义远超一次节目主持人的更替。体现了央视内部人才流动与培养的良性机制。撒贝宁、龙洋在文化类节目中已树立标杆,适时引入邹韵这样具有不同背景和特质的主播,既能给节目注入新鲜血液,避免观众审美疲劳,也为主持人提供了宝贵的成长平台,有助于其综合素养的提升。让邹韵主持主持人大赛和文化节目,显示出央视对其能力的认可和着力培养的决心。
这反映了央视在文化节目创新上的探索。将一位以国际新闻见长的主播引入聚焦中国工业文化的节目,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混搭”实验。邹韵的国际化背景和理性思维,或许能为《中华考工记》带来更广阔的对比视角和更深层的逻辑剖析,强化节目“以文化提升工业格调,以科技诠释文化自信”的内核,尝试一种不同于以往纯文艺或纯纪实风格的文化表达。邹韵的这次转型尝试,被观众寄予厚望,称之为“开始走花路”。
在信息爆炸、媒介融合的时代,观众早已不满足于主持人仅仅扮演“报幕员”或“形象代言人”的角色,他们期待主持人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独立的思想见解、强大的现场掌控力以及跨界的沟通能力。邹韵从新闻现场到文化舞台的跨越,正是对这种时代需求的积极回应。它说明,优秀的主持人其价值在于其核心的沟通、思辨与组织能力,这些能力可以跨越不同类型的节目,实现价值的迁移与增值,满足多层次观众需求。
邹韵在《中华考工记》的首秀,是一次“破圈”主持实践。她以新闻人的扎实功底为基石,在文化节目的舞台上展现了强大的适应性与融合力,为节目带来了新的气象。同时,新闻主播身上自带的宿命感和庄重感,又多多少少限制了一些本来的个性表达,与文化综艺融合度还不够。未来主流媒体的优秀主持人,属于那些能打破类型壁垒,在不同领域间自由穿行,并以自身学识与魅力深化节目内涵、引导公众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