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看了热映沈马组合的抓娃娃——主打“娃娃从小抓起”教育主题,导演试图从教育观结合金钱观切入,引起观众共鸣。于是,就有了这对爆笑组合的各种天马行空——富人如何穷养孩子。
为什么要穷养?
因为沈腾饰演的马成钢,觉得自己小时候吃了太多苦,才有了今天的财富(这其实不符合逻辑)。没成想,富养的大儿子养“废”了,于是物极必反,把小儿子“穷养”,结果啼笑皆非——穷养过头了,小儿子不按老爸规划的蓝图,一心追求自由。
从古至今,无论是富豪,还是普通老百姓,教育下一代从来都是为人父母最操心的事。即使事业成功,如果孩子不成器,再大的家业也会败光。
为了家业得以继承,大部分富豪都会刻意培养下一代,唯有春秋时期的范蠡除外。成为商圣和财神爷的范蠡,最出色的继承者是徒弟猗顿,而他的三个儿子,一个因为犯法没有尽力救回,另外两个后世不甚明了。(商圣范蠡:传授四个字,教出来的徒弟富可敌国)
对于教育观,范蠡似乎早已看透“儿孙自有儿孙福”,从不过度干预,让他们自己的路自己走。
01范蠡救子失败:早知如此
史记中,整篇越王勾践世家,司马迁将大半篇幅给了范蠡。没有范蠡,就没有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翻身成为霸主。
司马迁重义轻利,没有详写范蠡发家致富,而是详细记载了范蠡救子的经过。通过这件事,不但可以看出范蠡何以致富,还能看出他的远大格局。
虽然失去了二儿子,但通过这件事,范蠡其实是在教育其他两个儿子:做人要做大丈夫,既不能贪恋钱财,也不能挥霍钱财,更不能像二儿子那样触犯法律!
一切依天理良知而行,既然二儿子犯了法,“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已是最大的体面。
从此,大儿子在大事上不再斤斤计较,小儿子也懂得了该投资就投资,该济贫就济贫。货殖列传中写到:“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後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脩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从史书中,我们甚少得知范蠡后代的故事,反而是弟子猗顿千古留名。只不过,在范蠡传中,当范蠡要赠送猗顿第一桶金时,大儿子依然下意识表现出“不舍得”。而范蠡却十分慷慨,还三散家财,为的就是不让财富累及子孙。
范蠡清楚,早年跟着自己打拼长大的大儿子,骨子里已经刻着“节俭”的基因。而小儿子在自己成为巨富后出生,不知贫苦,自然舍得花钱。所以,大儿子带回二儿子尸体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范蠡独笑:“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
汉初的萧何,也有这种格局,晚年不留钱财给后代,“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因为他知道“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同样的道理,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牛马。
02抓娃娃:过度穷养的后遗症
“我能有今天,全是因为小时候吃过太多的苦,所以,我想带儿子经历我的经历,让他以后继承我的家业。”这是最近票房大热抓娃娃里,首屈一指富豪马成钢的话。
因为上一代的贫苦,穷二代的马成钢努力拼搏成了富一代,但富二代的大儿子因为从小富养,不知拼搏,高考总分只有98分,无奈送出国外继续富养。对于小儿子,马总不敢掉以轻心,想让小儿子复制自己成长经历,成为殷实家业的接棒人。
于是,有了一切看似“吃苦”的教育:节衣素食、滴水接桶、缝缝补补、远离一切物质和电子产品,最重要的远离繁华市中心,每天跑步五公里上学。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马继业,确实孝顺、勤俭、节约,还刻苦学习。
但被过度扭曲的教育,特别是做作、表演式的“穷养”:生日不能大办、电子游戏不能接触、每月生活费控制在一千多元,每天放学之余,还要不断接受各种学习——计算、口语、阅读,等等。
众人在马继业面前演得天衣无缝,却背地里独自偷偷享乐,所以马继业姥姥愤愤不平:“继业啊,他们都骗你的,他们都在背后享受着呢!”
为了培养儿子爱读书,全家一吃完饭就捧着书,殊不知,书里面夹着手机。为了培养儿子财商管理,马成钢鞋破了舍不得买,殊不知,儿子接管家里财务后,忍不住诱惑把全部积蓄买了电脑平板。
这就是过度穷样的后遗症,不管是特意的穷养,还是迫不得已的穷养,只要经历过“穷过头”的孩子,骨子里都深深刻着“我不配”的自卑和“我想要”的欲望。
所以,最后马继业即使得知自己是富二代的真相,也依然弯腰低头捡空瓶子为最幸福的事情——因为儿时捡破烂赚钱的记忆,促使他下意识解决温饱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儿时苦惯了,后来发达的富豪,依然改不了俭朴习惯的原因,虽然节俭看来是一件好事,但刻在骨子里的“穷过头”,却让他们不敢享受,只会刻苦。
如果刻苦的结果,依然是刻苦,那么刻苦还有什么特别的教育意义呢?
03郭晶晶教子:适度穷养
大多数人对吃苦的含义,理解得太肤浅了,以致于把“穷养”孩子,变成了简单的“让孩子吃苦”。
嫁入豪门的郭晶晶,在媒体面前谈起育儿时说:“我觉得他们成长的阶段,应该要吃一些苦。”
所以,郭晶晶和霍启刚带着孩子下田插秧,曾成为一度热搜头条:看,富豪带着孩子体验吃苦受罪,普通人更不能让孩子娇生惯养,而且普通人更有吃苦的便利。
有这种想法的,通常都是儿时吃过苦,却凭自己努力过上好日子的父母。所以,这些父母,如抓娃娃里的马成钢,为了让小儿子复制自己的成功,直接打造了一个“假大空”的贫穷环境。
然而,吃苦的本质,并不是——受苦。
稻盛和夫说过:“吃苦的本质,是长时间为了某个目标而聚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放弃娱乐、放弃无效社交、放弃无意义的消费,以及熬过在这个过程中不被理解的孤独。吃苦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自控力、自制力、坚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而且讽刺的是,抓娃娃体现的是富豪“假装穷养”,自己不身体力行,背后享尽荣华富贵,最终被小儿子识破骗局。而现实里的郭晶晶,却一直奉行身教大于言传,坚持朴素节俭的生活,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亲自陪同孩子一起体验“生活的不易”。
郭晶晶没有刻意让孩子吃苦,该体验的体验,该享受的享受,背后接受的,依然是精英教育。
“富不过三代”,容易令人陷入误区,似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穷养”才能出优才。只不过,富豪仅是少数人,无论富养还是穷养,他们三代以内,都不愁吃穿。我们大部分普通人,似乎更应该把焦点聚集在“寒门为何难出贵子”这个话题上。(前文讨论过曾国藩的“高考”路:寒门出贵子)
04道德经:圣人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做焉而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圣人都是用无为的观点来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但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但不仗恃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开他。
深谙此理的范蠡,无论在教子还是经商上,都遵从天道,顺应而为,才得以成为一代圣人。然而,大部分人无法看透,即使是范蠡的亲生儿子。
因为洞穿这一点,所以他居官时可至卿相,居家则成亿万富翁,钱财如流水,心态豁达宽阔,无论是散尽家财,还是尽失儿子,一样看得开,看得远。
商业的本质是保持经济流通,令人花钱,而不是省钱。钱是暂时存在你那里的,只有花出去才真正属于你。钱和任何东西,都是为了给你带来便利,而不是麻烦。
没有钱,可以努力赚,比没钱更可怕的,是缺乏格局、缺乏规矩、缺乏担当。过度穷养一个孩子,终将让他失去见识、失去规矩、失去担当,这是后天再难培养的能力。
完
清舟自渡文为人镜,字为心声;坚持读书,超越自我。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