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江西一位小学教师的课堂引导视频引发广泛关注。面对学生频繁使用“包的”“666”等网络热梗的现象,这位老师提醒学生:“喜欢说这些话是偷懒的表现。我希望我的学生说的是文明的话、优美的话、生动的话。”
面对孩子们满嘴“包的”“666”,你是否会感到惊讶?又该如何保持一份淡定?
当下,网络热梗如浪潮般一波接一波地席卷而来,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走进任何一所学校,你都可能听到学生们的交流中夹杂着“包的”“666”“奥利给”“栓Q”等网络流行语。

孩子们满嘴跑“梗”,无疑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内因来看,这些网络热梗有几个共同特征,比如语言极简、鲜活有趣、很好玩也很好用等等。相较于严肃的教科书式语言表达,网络热梗更能吸引孩子们的关注,甚至觉得可以用跑“梗”来展现自我个性。
从外因来看,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广泛普及,青少年作为“网生一代”,从小便沉浸于网络空间之中。共青团中央2024年11月发布的《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经突破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7.3%。在此背景下,网络文化日渐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被“日用而不觉”。
从传播来看,
网络热梗凭借其新潮特性、高渗透性,逐渐从线上网络世界延伸至线下现实生活
,成为青少年群体内部的“社交密码”,极大地提升了“梗”的传播效率。比如,“我真的栓Q”“芭比Q了”等词汇,在小学生之间口口相传,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般在校园形成“滚雪球效应”。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网言网语也一样。不得不承认,网络热梗本身并没有“原罪”,它能满足受众情绪的表达,也有助于开拓社交场景。正因如此,关于网络热梗是否会造成未成年人语言匮乏的讨论早已有之,正反观点也各有道理。
二
孩子们满嘴跑“梗”,让家长与他们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困难。“尊嘟假嘟”“你个老六”“笑鼠了”“修勾”“丸辣”“鸡你太美”“awsl”……不少家长感慨,虽然你能听懂他们说的每个字,但如果不了解孩子们的话语体系,到最后听得“一头雾水”“理解不了”。
不妨把视线拉回教室,有这样一个场景同样耐人寻味:在课堂上,一位同学刚发完言,一旁的学生突然冒出一个“6”,引得哄堂大笑,其他同学纷纷附和,本来正常的课堂秩序就这样被打乱了。面对如此情景,老师直言“血压升高”“十分心累”。
无独有偶,此前多家媒体报道,江苏一小学老师因为网络爆梗“背带裤”,专门开了一场班会。这位老师将“网络烂梗”比喻为“被风吹走的气球”,与孩子们推心置腹地交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网络爆梗,可见其良苦用心。
更为深层的影响是,网络热梗正无形中消解着汉语的韵味与美感。当“绝绝子”替代所有褒义词,“我真的会谢”消解所有负面情绪,网络热梗就会框住孩子们主动深入思考的能力和推敲文字的能力,必然与博大精深的中华语言文化渐行渐远。
三
语言不仅是沟通交流的工具,还是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载体。帮助孩子们摆脱对网络热梗的过度依赖,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用更丰富、更有深度的语言环境滋养孩子们。
社会的责任是“固本培元”。
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并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我们在享受网络热梗带来的乐趣和便利的同时,既要警惕狂欢背后的文化空心化,更要警惕那些把恶俗当幽默、把网暴当个性、把悲剧当消遣的文化娱乐化。尽管大多数网络热梗只是一阵风,但给孩子们造成的影响和伤害却是长期的,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三观”。
健康的网络传播生态,应当在技术创新、文化传承与价值引导之间找到平衡支点。此前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了“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滥用谐音指代词、编造黑话烂梗、恶意曲解文字含义等现象。通过持续净化网络环境、加强正面引导,守住伦理底线和表达边界,才能为孩子们营造“好好说话”的良好氛围。
学校的责任是“语言滋养”。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承载着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时代重任。加强语言文明教育,帮助孩子们正确认识语言规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和价值观,学校和老师责无旁贷的。新闻事件中,面对孩子们满嘴“包的”“666”,这位江西老师的做法展现出了教育者的智慧。她没有粗暴地禁止学生使用这些网络用语,而是选择了在课间这一轻松的氛围中,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开展引导教育。
真正的教育,应当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养每个孩子的心田。既没有批判学生的品行,还将问题提升到了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的层面,这种超越了简单对错判断的做法,无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高层次情感和价值认同。这启示我们,只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语言示范,让他们感受到被看见、被听见、被珍视,才能让孩子们感受汉语的音韵美、形式美和意境美,从而学会准确、优美地使用语言。
家庭的责任是“以身作则”。
陪伴是最好的爱,以身作则是最有用的教育,这一直是我们对于家庭教育的共识。此前,有网友上传了一段视频,在一家医院的输液室,一名打点滴的男孩和在一旁陪伴他的父亲各拿着一本书,都读得很认真,两个小时里谁也没玩手机。这至少可以说明,当孩子有了比“玩手机”更有趣、更有价值的兴趣爱好,自然就会减少花在网络上的时间。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当有意识地在家庭环境中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多与孩子进行深度交流。比如,拿出时间和耐心,陪伴孩子一起沉浸式阅读名著、玩成语接龙;或者一起讨论一本书、一部电影,分享一天中的见闻与感受,让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规范的汉语表达才是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基础能力。
《长安三万里》中高适有这样一句话:“只要诗在、书在,黄鹤楼就在,长安就会在。”诚如斯言,语言文字是时代精神风貌的标志,是镌刻在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密码。网络热梗并非洪水猛兽,面对孩子们满嘴“包的”“666”也不必大惊失色。在享受网络热梗趣味性之余,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正式场合以规范典雅的语言,说出“文明的话、优美的话、生动的话”,最终成长为一个内心丰盈、言语有味、精神明亮的人,不断蓄积走向未来的力量。

)
)
)
)
)
为3.5%(过滤的滤芯))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