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诞生是自然界最精妙的奇迹之一。
从精子与卵细胞的相遇、结合,到最终发育成完整的生命体,这一系列过程背后隐藏着无数尚未被完全破解的分子奥秘。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巴塞尔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期取得的重大突破,首次揭示了精卵结合过程中一种前所未知的 "捕获键" 机制。
这种被称为多细胞生物界结合强度顶峰的 "超强胶水",彻底颠覆了传统认知。
它又将为人类生殖健康领域带来怎样的革命性变化?
卵子的受精过程
传统的蛋白质相互作用遵循着一个广为人知的物理原则:在外力拉扯下,分子间的结合会逐渐减弱直至断裂。
这一规律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小到简单的化学键连接,大到复杂的生物分子复合物组装,几乎都受其支配。
比如我们体内酶与底物的结合、抗体与抗原的识别,当受到外力干扰时,它们的结合稳定性都会下降。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巴塞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对精卵结合机制的研究中,却发现了一种完全反其道而行之的分子相互作用模式。
研究团队将目光聚焦于卵细胞膜上的Juno蛋白与精子表面的Izumo蛋白,这两种蛋白此前就被证实与精卵识别有关,但它们的相互作用机制一直是个谜。
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和超级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人员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原子力显微镜作为一种能以纳米级分辨率观察单分子行为的尖端设备,让研究人员得以开展 "纳米尺度的手指摔跤" 实验。
将 Juno 蛋白和 Izumo 蛋白模拟精卵结合状态连接,随后逐渐增加拉力。
令人震惊的是随着拉力的增加,这两种蛋白形成的复合物结合时间不仅没有缩短,反而持续延长。
而借助瑞士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的强大算力,研究人员进一步探明了分子层面的变化,外力作用下,蛋白间部分原子键断裂,但Juno 蛋白会发生四分之一圈的构象旋转,促使两个分子距离拉近并形成新的原子间相互作用,从而增强结合稳定性。
这种特殊的 "捕获键" 机制在生物学中极其罕见,目前仅在少数生物系统中被发现,这一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研究成果,为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超强胶水"机制
精子从进入女性生殖道到抵达卵细胞,需要经历一段充满挑战的路程:穿越子宫颈的黏液屏障、在子宫腔内逆流而上、最终在输卵管中定位卵细胞,整个过程消耗大量能量。
当精子终于抵达卵细胞膜表面时,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精卵细胞膜的融合需要复杂的重组过程,膜蛋白需精准聚集到特定位置,这一关键阶段大约需要几分钟时间。
在此期间精子尾部的鞭毛仍在高速摆动,产生的强大机械力随时可能将精子从卵细胞表面甩脱。
而Juno-Izumo形成的 "超强胶水",凭借其 "越拉越紧" 的特性,确保了精子在输卵管的湍流环境中牢牢附着在卵细胞上,为膜融合争取了宝贵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结合强度在多细胞生物中几乎独一无二,只有肌肉纤维中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能达到类似水平,后者的强结合特性可防止肌肉纤维在剧烈收缩时撕裂。
血管内壁免疫细胞的附着、伤口愈合时皮肤细胞的连接等过程,也利用了类似的捕获键机制。
全球范围内约每600名女性中就有一人携带影响 Juno 基因的特定突变,这种突变长期以来被怀疑与女性生育能力下降相关,但具体作用机制始终不明确。
通过实验室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的联合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携带突变的Juno 蛋白在受到外力时与Izumo蛋白的结合极易断裂,无法形成稳定的捕获键。
正如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健康科学与技术系教授维奥拉・沃格尔所解释的:"这没有给精子和卵细胞足够的时间来启动融合过程。"
这一发现首次从分子机制层面证实了该基因突变与不孕症的直接关联。
该研究为不孕不育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研究团队表示,下一步计划开发专门的基因检测技术,帮助临床医生精准识别这类由 Juno 基因突变导致的不孕症。
在治疗方面,未来有望通过药物干预或蛋白修饰技术,增强变异 Juno 蛋白的结合能力,恢复其与 Izumo 蛋白形成稳定捕获键的功能。
同时这一发现还能推动辅助生殖技术的优化。目前全球体外受精的平均成功率在 30%-40% 左右,受精失败是影响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了解 Juno-Izumo 相互作用的精确机制后,研究人员可通过调节培养环境的离子浓度、pH值等参数,增强蛋白结合稳定性,从而提高体外受精成功率。
"捕获键" 机制还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带来了新的灵感,科学家们有望基于这一原理设计新型生物材料或药物递送系统,使其在体内受到机械力作用时保持更稳定的状态。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