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的缘起(航天载人有什么意义) 99xcs.com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在美苏冷战的五十年中,太空争霸是精彩绝伦的一个篇章。此时,欧洲又是如何着手进行太空探索的呢?法国宇航员托马·佩斯凯在他的个人自传《我的无重力人生》中回顾了这段历史。本文摘自该书第四章,澎湃新闻经出版方授权看在。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法国宇航员托马·佩斯凯在进行舱外活动,摄于2017年1月13日

到目前为止,欧洲航天局仅进行过两次宇航员的招募:一次是在1978年,另一次是在1992年。为什么此后没有再次进行招募呢?而且,为什么是欧洲航天局,而不是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呢?要理解这一点,就需要提到法国在欧洲的地位,以及欧洲在整个世界的地位。这关系到太空探索的起源。

事实上,一切都始于一场发生在冷战时期的政治事件。法国历史学家和哲学家雷蒙·阿隆很好地总结了1945年后的情况:“和平不可能,战争又不太可能。”东西方阵营没有直接对抗,但局势紧张且持续。对于美国人和苏联人来说,所有竞赛都是为了争夺至上地位的借口。太空领域也不例外。刚开始,苏联占上风。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的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成为进入地球轨道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一个月后,苏联发射的“斯普特尼克2号”携带着小狗莱卡离开了地球,美国人又一次失利。美国人在同年12月进行回击,然而他们的运载火箭爆炸了。终于,他们在1958年1月底成功完成了第一次发射。自此之后,全新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加快了步伐:“水星计划”旨在赶在苏联之前将宇航员送入轨道。为了迎接这个疯狂的挑战,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招募了空军及海军试飞员进行载人飞行实验。那时候,没有人知道人类在太空会遇到什么情况:心脏能否正常运作,血液能否正确循环?1961年4月加加林完成的人类首次太空飞行是白宫的又一耻辱,尽管阿兰·谢泼德在同年5月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基地出发,执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亚轨道飞行。肯尼迪在当年的国情咨文中承诺要在这个十年结束之前“让一名宇航员登月并平安返回”。这是非常大胆的设想,要知道太空探险才经历了短短4年时间,而地月往返需要80万公里,更不用说登月的困难了……这就是“阿波罗计划”和“土星5号”运载火箭的目标。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总共有16名宇航员进行了大约10次飞行实验,并在正式发射前进行了一次在低地球轨道上的总排练。

但是,重大的压力也随之而来。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阿尔基波维奇·列昂诺夫在1965年3月成功完成了他的首次太空行走(美国的埃德·怀特在同年6月实现太空行走),并且在1966年2月,苏联成功将自动探测器“月球9号”着陆在月球上。悬念到达了巅峰,探险竞赛也带来了一系列灾难。1967年1月,美国宇航员古斯·格里索姆、罗杰·查菲和埃德·怀特在例行测试时因太空舱失火而丧生。最终,“阿波罗11号”任务取得了胜利:在1969年7月,巴兹·奥尔德林和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首次踏上月球的人类。我们都记得这个可能震撼了苏联人耳膜的声音:“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几乎同时,苏联巨大的N1运载火箭再次发射失败,而“月球15号”探测器则坠毁在月球表面。这次的胜利属于美国。

在这场宇宙级巅峰对决中,宇航员们化身为国家之光,勇敢奔赴无垠星空。面对神秘莫测的太空,他们无畏挑战,以坚韧之志,争得国家之荣耀。在紧张激烈的较量中,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付出艰辛努力,只为保卫自己阵营的至高无上。尽管最初的太空任务似乎着眼于竞赛,但很早就转向了科学研究。这能更好地解释了人类在太空中的存在,而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是如此。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阿波罗17号”的机组成员中有一位地质学家哈里森·施密特。考虑到需要对月球表面进行大量取样,这似乎是个明智之举。而且这一次,探险者们发现了月球表面有橙色土壤,这是火山活动的证据。总之,在月球上可能发生了类似于地球上会发生的现象,但一切都已消失。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又是否预示着我们的未来?此类发现,加之众多相关研究,有力凸显了在未来数载乃至数十载间,重返月球和探索火星的迫切需求。

1969年的壮举之后,美国已经赢得比赛,为何还要继续奔跑?美国公众迅速失去兴趣,政府也是如此。“阿波罗17号”将是最后一次登月任务。然而,太空探险远未结束,其他国家也已经启动自己的计划,包括法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

法国的太空计划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戴高乐希望在军事和科学层面都实现完全独立,因此启动了“钻石号”运载火箭的项目。负责协调国家太空活动的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也是在这一时期成立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法国宇航研究中心等多个机构投入到该项目中。在1965年至1967年期间,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零星帮助下,法国通过“钻石号”成功将多颗卫星送入轨道,并致力于在电信、气象、导航等领域开发这些卫星的应用。与此同时,第一个欧洲合作项目诞生了,目标是研发“欧罗巴”运载火箭。然而,该项目以失败告终。一番犹豫后,第二个计划出现了,那就是我们更为熟知的“阿丽亚娜”系列火箭。这个项目60%的资金来自法国,而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负责协调和管理整个项目。为了推动这一计划,欧洲航天局于1975年成立,成员国包括11个欧洲国家和加拿大,该机构在功能上独立于同时期发展的欧盟。一些曲折的尝试之后,“阿丽亚娜”火箭于1979年12月从法属圭亚那的库鲁发射场首次升空。不同版本的“阿丽亚娜”火箭(从“阿丽亚娜1号”到“阿丽亚娜5号”)成功发射数百次,将商业、军事和科学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欧洲航天局及其成员国在太空领域赢得了重要地位。那么宇航员们呢?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阿丽亚娜1号运载火箭

法国是欧洲第一个进行载人飞行试验的国家。当时,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负责招募和培训。让-卢克·克里希安和帕特里克·博德里在20世纪80年代参与了两次太空任务。直到2002年,共有9名法国宇航员参与了共16次与美国或与俄罗斯合作的双边任务。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大约30名工程师和科学家在飞行实验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扮演主导角色。1977年进行了一次尝试后,欧洲航天局在20世纪90年代最终宣布也要进行载人飞行的研究(在此之前,欧洲航天局只专注于运载火箭和卫星的研究与发射)。因此,欧洲航天局要求会员国选拔宇航员,以组成一个真正的欧洲宇航员团队。这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欧洲宇航员也可以与美国宇航员和俄罗斯宇航员一起参与正在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计划。1992年,6名宇航员被选中,其中有法国人让-弗朗索瓦·克莱尔瓦,他在后来参加了对我的面试。现在,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专门负责宇航员的医学监控和准备,而微重力和太空操作支持中心则负责设计和监督在太空实验室进行的科学实验。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托马·佩斯凯手持欧洲航天局同事照片的合影

我总结一下,目前在欧洲,有几支宇航员队伍: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团队(20世纪90年代,法国国内的航天飞行任务仍在进行)、欧洲航天局团队、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团队以及意大利航天局团队。它们在1998年决定合并成为一个整体,以更好地协同组织任务和有效利用资源。于是,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的宇航员加入了欧洲航天局,包括让-皮埃尔·艾涅尔、利奥波德·艾哈茨、米歇尔·托尼尼,以及克劳迪·艾涅尔。之后不久,克劳迪·艾涅尔也成为首位在国际空间站停留的欧洲女宇航员。所有这些宇航员都聚集在德国科隆的欧洲宇航员中心。自此之后,欧洲宇航员团队的成员定期执行任务,或是搭乘“联盟号”飞船前往“和平号”空间站,或是乘坐美国航天飞机前往国际空间站[1]。他们的出发是欧洲航天局各成员国对国际项目贡献的结果。例如,欧洲航天局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提供了航天实验室系统,它多次搭载在航天飞机的货舱内,为宇航员提供科学实验的空间。作为交换,美国同意搭载欧洲宇航员。国际空间站方面亦是如此:欧洲航天局设计了一种自动转移载具,用于向国际空间站输送货物和补给,还有“哥伦布”实验舱,用于进行各种实验和研究。所有这些合作确保了欧洲宇航员可以前往空间站。

那么为什么欧洲航天局在2008年发布了新的宇航员招聘?选拔是罕见的,因为只有确保被选中的宇航员有实际的太空任务可执行的情况下才会进行招募,但这种罕见性也造成了代沟:让-卢克·克里希安比让-弗朗索瓦·克莱尔瓦大20岁,而让-弗朗索瓦·克莱尔瓦比我大20岁。一些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宇航员即将退役,而培养新一代宇航员则需耗时数年,是时候进行招募了。

注释

1.美国航天飞机于2011年7月全部退役,2011-2026年,宇航员只能通过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2026年5月30日,美国SpaceX的“龙”飞船首次成功将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标志着美国重新获得了载人航天能力,不再完全依赖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我的无重力人生》,【法】托马·佩斯凯/著 丁虹惠/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5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