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牢记八不沾少烦恼,顺应时节护身体,安稳过寒冬 99xcs.com

  立冬不仅仅意味着天气转冷,更代表着自然界进入“闭藏”阶段。《黄帝内经》云:“冬三月,此为闭藏。”意思是人体也应顺应自然,减少消耗、储备能量,为来年春天积蓄元气。而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许多人仍沿用夏秋的习惯,反而损伤阳气,导致冬季易病。下面这“八不沾”,正是顺应立冬、安然过冬的重要守则。

一、不沾凉食,护脾胃阳气

立冬后寒气渐盛,若仍嗜食冷饮、凉菜,会直接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胃寒、腹泻、食欲差。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冬季若脾阳虚弱,则全身易冷。此时饮食应“温而不燥”,多吃山药、红薯、莲藕、羊肉、牛肉等温补食材,既能御寒,又能养脾胃。

二、不沾熬夜,保肝肾精气

冬季夜长昼短,是“养藏”之时。若仍习惯熬夜,会使肝血不足、肾气亏虚。《黄帝内经》有言:“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意思是冬季应顺应天时,早点休息,充足睡眠才能固护阳气。长期熬夜者容易出现手脚冰凉、黑眼圈、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这其实都是肾气亏损的信号。

三、不沾懒动,防止血脉瘀滞

立冬后,寒冷让人懒得运动,但“冬藏”并不等于“冬眠”。适度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抗寒力。早晚可做轻度运动,如太极、八段锦、快步走等。运动宜在室内或阳光下进行,避免冷风直吹。尤其中老年人,久坐不动容易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关节疼痛或心脑血管问题。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四、不沾暴食,防止代谢紊乱

冬季进补虽好,但切忌过量。许多人一到冬天就“肉食为主”,结果导致肠胃负担重、血脂升高。科学进补应因人而异,脾胃虚者可温补,火旺体质者宜清补。可以遵循“三分寒补、七分温养”的原则,用食补代替药补,让身体慢慢适应气候变化。

五、不沾冷水,防寒从手足做起

冬季气温低,洗衣、洗菜、洗脸若用冷水,容易让血管收缩、引起手脚冰凉,甚至诱发关节炎、冻疮。尤其女性,经期或体质偏寒者更要注意。建议使用温水清洁,并及时擦干双手保持温暖。脚为“人体第二心脏”,晚上用温水泡脚10分钟,可通经活络、助眠养肾。

六、不沾恼怒,调心神养藏气

冬季阴气盛、阳气藏,情绪调节尤为重要。此时若情绪起伏大,会扰乱体内气机运行,使肝气郁结、胃气不和。中医讲“心静自然凉”,立冬后宜多保持内心平和,可通过深呼吸、冥想、泡脚、泡茶等方式放松心情。一个安稳的情绪,是冬季最好的补药。

七、不沾烟酒,护肺肝双平衡

烟伤肺,酒伤肝。立冬后寒邪最易侵袭肺部,而烟酒皆会耗伤肺气、扰乱肝血循环,使人更易感冒或出现慢性咳嗽。特别是寒冷季节饮酒取暖虽短暂舒适,却易扩张血管、散失体热,反而更冷。若想温暖身体,不妨饮些姜汤、红枣茶、桂圆水,既能暖身,又能滋养。

八、不沾湿寒,防外感内寒并侵

立冬后天气阴冷潮湿,若穿衣不当或受凉淋雨,容易外寒侵体,引发风寒感冒、腰膝酸痛。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添衣,尤其注意“头、颈、脚”三处保暖。俗话说:“寒从脚起,病从寒来”,切忌贪图一时凉快而冻坏身体。

结语:顺应天时,冬藏养生才有根本

立冬养生的关键,不在于吃多少补品,而在于“藏精养气、避寒护阳”。所谓“立冬藏精,春来不病”,只有顺应节气、遵循自然规律,人体阴阳才能平衡运转。牢记“八不沾”,稳住阳气、调畅气血,让冬天成为养身、蓄力的季节,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疑问,可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