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雨希和老师探讨科考设备。
基于OpenHarmony操作系统与RISC-V国产开源软硬件平台构建的“月球农业智能科考机器人”。
55秒,是深圳17岁少女蒋雨希的机器人在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总决赛中完成全部任务的创纪录时长。那一刻,聚光灯打在蒋雨希自信的脸上,大赛高中组最快纪录就此诞生。她的名字,连同那台搭载国产鸿蒙系统与RISC-V架构芯片的“月球农业智能科考设备”,一同刻进了这场青春与科技竞速的高光时刻。
在经历了复赛前的“惊魂一夜”和决赛现场的“逆风翻盘”,蒋雨希手中沉甸甸的全国一等奖奖牌,不是来自一场偶然的胜利,而是一颗科技的萌芽在“深圳土壤”中历经十余年持续生长的必然回响。
在课堂上系统学习鸿蒙系统架构 社团活动中拥有充分试错空间
“其实我很小的时候就喜爱‘科创’,最早接触到‘科创’,是在南海小学的创客课程上。”
回忆童年,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龙华高中部高二学生蒋雨希语气轻快。
“当时南海小学的科学老师说:‘你们能不能做个东西,解决生活里的小麻烦?’”于是,童年的蒋雨希,和同学一起设计作品,大家得到的奖励,就是一些科创材料,如马达、传感器主板或者是导线之类的。
如果作品做得不好,“老师不会说‘这不行’,而是问‘你想怎么改?’”她说,“这种鼓励,让我觉得‘我能行’。”而这份从小树立的“我能行”的底气,一路延续到高中。
在深外龙华高中部,蒋雨希开始大量接触编程与机器人,参与各类创客活动。而真正点燃她“科技报国”梦想的,是高一那年加入深外科创社的决定。
“我看到学长学姐做的项目,全是用国产系统、国产芯片,那一刻我突然觉得,科技不只是‘炫技’,它应该属于中国、属于未来。”她说,“我想成为那个造‘中国芯’的人。”
在深外,每周二、周四下午的四个小时是学生自由选择社团或参与项目活动的“黄金时间”。对蒋雨希而言,这段时间尤为珍贵——她和团队成员在实验室里调试代码、组装零件、模拟任务,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的探索。
在指导老师王泽昊看来,“学生不是被‘教’出来的,而是被‘放’出来的。这种自由成长的空间,正是深圳孩子独有的幸运。”深外已建立起一套层次分明、递进清晰的科创教育体系:以课堂夯实理论基础,以社团搭建实践平台,以竞赛检验学习成果。
王泽昊强调,参加竞赛并非最终目的。在课堂上,学生系统学习鸿蒙系统架构、RISC-V芯片原理与星闪无线通信技术;在社团中,他们拥有充分的试错空间,让创意在一次次迭代中成熟;而竞赛,不过是水到渠成的成果展示,是创新之路上的自然延伸。
决赛中机器人突遭“水冰区域”卡顿 她果断切换备用方案
正是有了课堂的知识铺垫和社团的实践积累,赛场上,蒋雨希的爆发才显得自然又坚定。
在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开源鸿蒙工程赛复赛前夜,蒋雨希正从前一场科创活动赶往广州,由于下雨路况不好,她赶到酒店房间已经半夜12点,于是,酒店就成了她的临时实验室。王泽昊远程连线指导,与蒋雨希通宵调试机器人,直到凌晨两点。在复赛中,蒋雨希团队以华南赛区总分第一晋级全国总决赛。
在“杀入”决赛后,灯光聚焦,计时开始——55秒,是她的机器人在总决赛中完成全部任务的时间,也是高中组前所未有的最快纪录。但这55秒的背后,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技术突围。
决赛现场,她的机器人突遭“水冰区域”卡顿,任务几近中断。千钧一发之际,她果断切换备用方案:启动深藏结构内部的“皮筋弹射装置”——弹簧绷紧、释放,一道弧线划过赛道,精准触发灯塔机制,采样任务瞬间完成。最终,蒋雨希满分完成任务,还问鼎全国一等奖!而这场“逆风翻盘”,早在深外的实验室里就已埋下伏笔。那个被蒋雨希称为“皮筋款”的装置,是她无数个夜晚反复调试的成果。
今年开源鸿蒙总决赛,赛项主题“月球农业科考”紧密呼应国家探月工程与深空探索战略,要求参赛者依托OpenHarmony操作系统+RISC-V国产开源软硬件平台,设计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智能设备。
蒋雨希的“月球农业智能科考机器人”,不仅仅是一台任务执行设备,更是一套面向未来深空探测的智能系统。整机采用轻量化碳纤维骨架,并搭载双频星闪(NearLink)无线通信模块,实现与“母舱”之间低延迟、高可靠的数据传输。该机器人配备微型光谱仪与温湿度传感器,可实时分析月壤成分及周边微环境,为未来月球温室的建设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从OpenHarmony操作系统到RISC-V核心芯片,该机器人全部基于国产技术构建。它具备自主多目标路径规划能力,能够识别障碍并实现动态避障。在模拟“月面溶洞”科考任务中,机器人成功完成三处样本的“零失误采集”,展现出接近人类级别的环境适应性。蒋雨希在介绍中强调:“它的每一段代码、每一个指令,都长在中国的土壤里。”
如果研发的设备飞上太空 她想写上“过我嶙峋,拥我九春”
如今,蒋雨希已荣升为深外科创社的社长。在她的电脑文件夹里还藏着许多文档,是她写的散文与现代诗。她说,“科技让我理性思考,而写作让我感知世界。”
她始终坚信:“科技不是冷冰冰的代码,它要服务于人。”王泽昊评价蒋雨希是个有着强烈社会情怀的女孩,从她的作品当中也能看到——就像她此前参与的“零欺凌计划”,一个为校园弱势群体设计辅助设备的公益科创项目,更让技术有了温度。
蒋雨希有个梦想——希望未来能参与中国空间站智能生态系统的研发。当被问到,“如果有一天,你研发的设备真的飞上了太空,你想在上面写一句什么话?”她思考片刻后回答,“我想在上面刻一句我喜爱的诗:‘过我嶙峋,拥我九春’——意思是,纵使历经众多坎坷,终将拥抱属于我的春天。”
“这句诗,是写给国家的、是写给深圳的、也是写给我自己的。”她说。生在科技之城,长在创新之壤;左手握代码,右手写诗歌;众多像蒋雨希一样的科创少年敢于“野蛮生长”,也懂得“温柔坚持”。正如她在采访最后寄语同学们:“如果你也想上天入地搞科研,现在最该做的事,不是去想,而是去做。”
采写:南都记者 王童
摄影:南都记者 任朝州
(正畸后下巴后缩怎么恢复))
)
)
)
)
)
)
(女子年满13岁))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