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侠小说中的主角们,总是要经历各种坎坷和磨难。那么,他们的结局究竟该是什么样,才能算得上配得上这一生的波折呢?也许他们不能名扬天下,但至少应该有机会与心爱之人相守相伴。如果连这一点都没有,那么这样的结局,自然难以称得上圆满。
在《天龙八部》中,这种不圆满的感觉尤为明显。最令人心碎的莫过于萧峰的悲剧——一生顶天立地的英雄,最终却选择自尽,令人唏嘘。而比起萧峰的悲剧,段誉的结局则更让人费解。
段誉始终没有与王语嫣走到一起。仔细回顾原著,我们会发现,金庸早已安排了这一结果,并非偶然。很多人误以为二人最终走到了一起,这主要是受到港版电视剧的影响。然而,严格来说,电视剧只是改编,原著中,尤其是新修版中,金庸明确写出了王语嫣最终离开段誉,回到了已经疯掉的慕容复身边。更令人唏嘘的是,段誉始终放不下慕容复,甚至派人暗中照顾他们,可见金庸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早已酝酿这个结局多年。
金庸在后记中提到,他之所以修改段誉与王语嫣的结局,是为了让读者明确人物心理。他说:“原书留下了很多想象空间,但中国读者习惯要确切的描述,所以我直接写明了。”也就是说,段誉和王语嫣没有在一起,是金庸刻意安排的,而非疏忽。
然而,这让很多读者感到困惑:王语嫣在枯井之中不是已经对段誉产生了感情吗?事实上,她对慕容复的爱远比对段誉深厚。即便慕容复能力平平,甚至连她的母亲都不看好,他依旧是王语嫣心中的执念。王语嫣从小到大一直追随慕容复,即便他推她下枯井,她也只是在走投无路时,才暂时依靠段誉,这让段誉成为了“备胎”。
读到这里,不禁为段誉感到惋惜。但金庸安排如此,也是有深意的。武侠小说固然有主角,但现实生活中,哪有人生天生的“主角”?我们都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尘埃。爱情需要努力争取,但面对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再多付出也无济于事。
从书中设定看,段誉不如慕容复之处有三个方面:首先是颜值,段誉的外貌远不如慕容复出众。人都是有些肤浅的,美貌往往是打开他人心门的第一把钥匙。段誉第一次见到慕容复时,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与之差距巨大。
其次,是性格与上进心。段誉几乎可以用“毫无作为”来形容,而慕容复即便目标遥不可及,却始终为复兴大燕而努力奋斗。虽然他最后成为疯子,但那份执念和奋斗精神,令人敬佩。
金庸借此告诉读者,在爱情中,如果得不到回应,应及时止损。外貌差距无法改变,但人的努力和上进心,却能让你散发独特的光芒。段誉的故事提醒我们:爱情中,要认清现实,作为男人,更应具备追求目标的动力和自我提升的决心,否则再多财富,也可能无人赏识。
简单来说,《天龙八部》的结局虽不圆满,但它让人明白了:生活和爱情中,真正值得珍惜的,是懂得努力、认清现实、懂得放手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