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们将手指轻轻搭在手腕上,感受到那有节奏的跳动时,那便是脉搏在与我们“对话”。脉搏的跳动频率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因年龄、性别、身体状态等多种因素而有所不同。不同年龄段有着怎样独特的脉搏标准?了解这些又对我们的健康有着怎样的意义?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开启这场关于脉搏的知识之旅。
脉搏正常范围是多少?不同年龄段脉搏标准,一文了解
一、什么是脉搏
脉搏,简单来说,就是动脉的搏动。当心脏收缩时,将血液泵入动脉,动脉内的压力升高,动脉管壁扩张;心脏舒张时,动脉内压力降低,动脉管壁回缩。这种动脉管壁的规律性扩张与回缩就形成了脉搏。我们通常通过触摸手腕部的桡动脉来感知脉搏,但其实在颈部的颈动脉、腹股沟的股动脉等部位也可以触摸到脉搏。脉搏的跳动情况能够反映心脏的功能、血管的弹性以及身体的整体健康状态。
二、成年人的正常脉搏范围
一般而言,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的脉搏范围是60100次/分钟。大多数健康成年人的脉搏通常稳定在7080次/分钟左右。不过,脉搏的具体数值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心脏功能较强,其安静时的脉搏可能会相对较慢,有些运动员的脉搏甚至可以低至50次/分钟左右,这是因为长期锻炼使心脏变得更加强健,每次跳动能够泵出更多的血液,从而不需要那么高的跳动频率来满足身体的需求。相反,当人处于情绪激动、紧张、运动后或患有某些疾病(如发热、贫血、甲亢等)时,脉搏会增快。
三、儿童的脉搏标准
(一)新生儿
新生儿(出生后28天内)的脉搏相对较快,正常范围一般在120140次/分钟。这是因为新生儿的心脏相对较小,心脏每次泵出的血液量较少,为了满足身体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心脏就需要以较快的频率跳动。
(二)婴儿期
1岁以内的婴儿,正常脉搏范围通常在110130次/分钟。这个阶段婴儿的身体代谢旺盛,心脏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来维持身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三)幼儿期
23岁的幼儿,脉搏正常范围大约在100120次/分钟。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身体各器官逐渐发育成熟,心脏功能也在不断完善,脉搏频率会逐渐降低。
(四)学龄前儿童
46岁的学龄前儿童,脉搏正常范围一般在80100次/分钟。此时儿童的身体发育较为平稳,心脏的功能也进一步增强,脉搏逐渐接近成年人的水平。
(五)学龄儿童
712岁的学龄儿童,脉搏正常范围大致在7090次/分钟。他们的身体发育更加成熟,脉搏也相对更加稳定。
四、老年人的脉搏情况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血管弹性变差,其脉搏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在安静状态下,正常脉搏范围与成年人相似,为60100次/分钟,但往往会相对偏慢一些。一些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脉搏可能会出现不规则跳动等异常情况。此外,老年人的脉搏还容易受到药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例如,服用某些降压药物可能会导致脉搏减慢。
五、如何正确测量脉搏
测量脉搏时,一般选择较为表浅且靠近骨骼的动脉,最常用的是手腕部的桡动脉。测量者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轻按在手腕大拇指一侧的桡动脉上,感受脉搏的跳动,计数1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测量时要保持安静,心情放松,避免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大量饮酒或喝咖啡后立即测量,以免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六、脉搏异常的意义
(一)脉搏过快
如果脉搏超过100次/分钟,称为心动过速。除了前面提到的情绪、运动等生理性因素外,还可能提示身体存在某些疾病,如心脏病、感染、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长期的心动过速可能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功能受损。
(二)脉搏过慢
脉搏低于60次/分钟,称为心动过缓。生理性的心动过缓常见于运动员和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但如果是病理性的心动过缓,可能与心脏传导系统疾病、颅内压增高等有关,严重时可能会引起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
(三)脉搏不规则
脉搏跳动不规律,时快时慢,可能是心律失常的表现。心律失常有很多种类型,如早搏、房颤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危及生命。
结语
脉搏作为反映身体状况的重要指标,在不同年龄段有着各自的正常范围。成年人安静时脉搏一般在60100次/分钟;新生儿脉搏相对较快,为120140次/分钟,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脉搏频率逐渐降低;老年人脉搏正常范围虽与成年人相似,但往往偏慢。正确测量脉搏对于了解自身健康状况至关重要,而脉搏异常,无论是过快、过慢还是不规则,都可能提示身体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我们应该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脉搏情况,定期进行自我检测,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守护我们的身体健康。
其他医院查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