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莲花山的圣火点燃时,直升机载着火炬飞越前海,人形机器人“夸父”接过第一棒。科技感拉满的开幕式预演刷屏朋友圈,可真正让我心头一热的,是新闻末尾一行不起眼的小字:澳门群众赛事承办8个小项,其中有一项是——广场舞。
你没看错,广场舞。
不是冷门项目,而是主角。十五运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合办,竞技场在体育馆,真正的烟火气,却藏在那些不被聚光灯照亮的群众赛场上。
听说澳门的广场舞代表队,是社区里几位阿姨临时拉起来的。她们平时在议事亭前地跳《最炫民族风》,配乐用的是内地短视频平台最火的剪辑版。有澳门年轻人笑说:“我妈跳得比我还标准。”这话听着像调侃,细想却有点鼻酸——她们练的不只是动作,是跟对岸亲人共享的一段节拍。
香港也没闲着。黄大仙祠外的空地上,武术队和舞龙队早晚训练。有个练南拳的老伯说,他师父是佛山人,当年一江之隔,游水过来学拳。如今徒弟代表香港打全运会,报名表上写的还是“中华武术”。招式没变,血脉也没断。
这些项目门槛低,奖牌少,媒体很少报道。可正是它们,让一个会计、一个老师、一个退休护士,能以“运动员”身份,站上国家赛事的舞台。他们不破纪录,但破了隔阂。一曲跳完,粤语、普通话混着笑闹声,谁还在意你来自哪座城?
体育最动人的部分,从来不在领奖台,而在所有人能一起呼吸的节奏里。竞技分出胜负,而广场舞不分——音乐响起,你我都是参与者。
所以啊,下次看见楼下大妈排练,别急着嫌吵。她们跳的可能是下一场大湾区交流的开场舞。如果真想为十五运做点什么,不妨周末陪爸妈去公园走两步。动作不用标准,心到了就行。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