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编剧三国的星空,曹操变“白莲花”,争议在哪?(易中天的经典三句话) 99xcs.com

国庆档过后,《三国的星空第一部》便引起了热议。豆瓣和微博上的讨论如火如荼,有人称它比《三国演义》更接近正剧,也有人觉得它邪门得很。今天就来聊聊这部作品,为何它既能吸引观众,也能招致不少争议。

要说这部片子的亮点,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其战场戏。即使不能给它满分,仅凭这些战争场面,也足以让人无法忽视。特效场面大气磅礴,骑兵冲锋的气势能让人热血沸腾,剪辑流畅、节奏紧凑。战场的紧迫感一下子便展现出来,更难得的是,战斗场面逻辑清晰,跟一些国产战争片的乱象完全不同,人物的攻防分明。

例如那场日全食的战斗,仅从声音就能感受到局势的变化。高览的冲锋喊声响亮,许褚则大喊“不动如山”,一攻一防的张力十足。接下来的阵型变化也别具匠心。步兵圆阵成盾牌圈,长枪从中伸出,骑兵一冲却被困住,随后骑兵改变战术,领军将领突然勒马,擦枪尖冲过去,找准破绽一刺,阵形便被打破。紧接着,阵型变换成长蛇阵,一排长枪扫过,步兵难以抵挡。如此出彩的战场戏,离不开编剧易中天深厚的功底。他研究三国多年,写战场戏时巧妙融入了兵法和计谋,使得战斗不单纯是打斗,而是充满智慧的博弈。

细节也很用心,比如兵士铠甲上的虮虱,这虽是小细节,却正与曹操的《蒿里行》相契合,贴近历史事实,也为士兵的艰辛打斗背景添了些真实感。

然而,战场戏的精彩反衬出文戏的不足,尤其是曹操的塑造。虽然易中天一直强调曹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奸臣”,这次塑造一个不同的曹操本应别具一格,但结果却有些矫枉过正。片中的曹操几乎没有任何缺点,尊汉、迎刘协、屯粮种地,完美得几乎像个英雄化的符号,但历史中的曹操可不是这样。《后汉书》提到他残忍杀害刘协的妻妾及无辜百姓,《资治通鉴》也写过他在徐州一战中屠杀了四十万男女,而这些狠辣的历史事实在影片中几乎被抹去。

有一幕尤为突兀,荀彧提议迎接刘协时,曹操不敢直视荀彧,原本这可以表现他心中的复杂和犹豫,但紧接着他却转而对一只狗说,“就荀彧支持我”,这个转折让曹操的人物形象显得平面化,缺乏深度。编剧为何要将如此复杂的历史人物塑造成没有一丝瑕疵的“白莲花”式角色?不是不能为曹操正名,而是不能抹去他身上的复杂性,否则他就不再是历史人物,而变成了虚构的偶像。

除了曹操,刘协的形象也不尽如人意。历史上,刘协的命运相当悲惨,虽然是个傀儡皇帝,但他能在董卓、曹操等权臣手下存活并最终死于自然,这必然有他过人的智慧。影片中虽然给刘协增加了一些有情感戏份,比如为百姓求雨,质问贪官,这些都表现了他对复兴汉室的渴望,但最终他仍被写成了一个“感情工具人”,所有的情感戏都是围绕着曹操展开。比如衣带诏事件,在历史上是董承密诏谋杀曹操的政变阴谋,但影片将其改编为曹操与刘协的暧昧关系,甚至让曹操感动得痛哭,这种对历史事件的浪费,实在不应如此。刘协虽是傀儡,但他毕竟是皇帝,应该有自己的政治立场,而非单纯为曹操的情感服务。

尽管文戏存在诸多问题,片中仍有一些亮点。例如,曹操的诗作成功承载了电影的情感,使情节没有完全崩塌。平定北方后,曹操登高吟诵《观沧海》,那股一统天下的雄心,配上简洁的音乐与剪辑,极具震撼力。讨董战败后,曹操将自己的墓改为将士墓,站在墓前诵《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时电影巧妙地穿插了乱世中的画面,痛苦的百姓,失去亲人的老人与孩子,董卓焚烧洛阳时的哀嚎,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真实,远比单纯的音乐煽动更具震撼力。

影片简化了许多关键历史事件。例如,讨董之战几乎未提及十八路诸侯的复杂利益,迎刘协也忽略了李傕、郭汜祸乱长安的背景。缺少这些背景支撑,人物的情感和动机就显得空洞,难以让人信服。相比之下,94版《三国演义》在曹操迎天子时,铺垫了刘协的惨状,紧接着展示了曹操的政治算计,展现了真实而有层次的人物。

总体而言,《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是一部充满矛盾的作品。战场戏虽精彩,能看出编剧扎实的历史功底,但文戏因过度美化人物、忽略历史的复杂性而显得弱势。如果后续有第二部,希望编剧能够平衡“创新”和“尊重历史”之间的关系,不要浪费了三国这一伟大的题材。毕竟,观众看三国,所追求的是人物的复杂性与历史的深度,而非单纯的好坏对立和情绪堆砌。